【摘要】河南作為中部大省,其發展開放型經濟對于國家整體的開放戰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改革開放以來,河南在吸引外資和對外貿易方面取得了較大的成就,但是也存在諸多問題。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河南發展開放型經濟的關鍵在于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增強引資針對性、拓展對外貿易和加強與東部地區的分工合作。
【關鍵詞】河南 開放型經濟 比較優勢
河南發展開放型經濟的現狀分析
河南吸引外商直接投資穩步上升,但產業分布不夠合理,外資依存度偏低。據2009年底的統計數字顯示,河南省第一產業在利用外資方面僅占總量的3.34%,這一數字雖然略高于全國第一產業利用外資1.58%的水平,但一般發展中國家在外商直接投資方面,第一產業利用外資的比重在5%以上,這一數字體現出河南在第一產業直接利用外資方面投資明顯不占有優勢。可觀的是,河南省第二產業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資占外商產業直接投資的76.94%,僅制造業就占到45.3%,和全國的第二產業平均吸收外商直接投資的68.93%相比,處于較高水平。從外商直接投資產業分布的一般規律來看,第二產業是外商直接投資活動最頻繁和吸收外商直接投資最多的部門,相比較而言,第三產業吸收外商直接投資略顯不足且內部存在不平衡。從第三產業總產值比重與全國相比而言,河南省第三產業吸收外商直接投資占全部投資21.72%的比例略顯不足,低于全國31.07%的水平,相差約10個百分點。特別是和全國產業外資依存度相比,河南省的外資依存度一直偏低,1985年到2008年間,河南省實際利用外資與實際GDP的比重最高年份為1994年的1.65%,次高年份為2008年的1.53%。而全國外資依存度這兩年分別為4.89%和2.76%,可見,河南省吸引外資仍然存在較大的不足,也表明河南省在吸引外資方面有較大的上升空間。
河南對外貿易快速增長,但貿易結構仍需優化。1985年到2008年間,和全國相比,河南省的外貿依存度處于較低水平,全國外貿依存度最高年份2006年達43.62%,而河南省外貿依存度最高年份2008年只有5.84%,和全國相比差距較大。河南外貿依存度在改革開放以來與全國的差距呈震蕩拉大趨勢,1985年,河南外貿依存度為全國的11.78%,到2008年為13.98%。但在1991年高達24.46%,可以看出,全國的外貿依存度隨改革開放以來具有階段性的變動,但河南省總體上比較穩定,說明河南省的對外貿易受改革開放政策的階段性影響較小。從對外貿易結構來看,一般貿易占河南省較大比重,不論是進出口還是出口,一般貿易的比重均在74%以上,而加工貿易比例相對較低,這與全國的情況不太一致。改革開放以來,加工貿易是我國特別是東部沿海地區出口中的重點,而且依靠貿易形成了東部沿海地區的外向型產業體系,但河南省的加工貿易只占貿易16.8%。另外,國有企業和外商投資企業出口占全省進出口比重均大于出口占全省出口的比重,而集體企業和其他企業出口比重較高,說明相對于東部地區而言,河南省的集體企業相對活躍,而外商投資企業不夠活躍。
河南發展開放型經濟的條件及比較優勢
勞動力資源優勢。河南省是我國第一人口大省,勞動力資源豐富,改革開放以來,河南省外出務工農村勞動力數量居前,為我國的工業化進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河南省農村人口占總人口近80%,據國家統計局河南調查總隊對全省42個縣農村勞動力轉移情況調查推算,2005年河南省農民工總規模占全省農村從業人數的近32%;再據國務院研究室的調查,2004年河南省外出農民工數量超1000萬人,占全部轉移農村勞動力的一半,可見農村勞動力轉移問題在河南經濟社會發展中所處的重要地位。
承接產業轉移區位優勢。河南省具有承接東部地區產業轉移的區位優勢。一方面,河南省是重要的交通樞紐,具有良好的交通優勢;另一方面,在國際產業轉移快速發展的今天,河南省所處的位置正是承東啟西的關鍵。更重要的是,河南省作為傳統的農業大省,具有推進工業化、實現結構轉型的內在要求。河南工業門類覆蓋了國民經濟行業的39個大類,形成了食品及飲料、機械、電力、建材、冶金、化工、煤炭、石油及天然氣、煙草等一批重點產業。2010年全部工業增加值11950.82億元,比上年增長15.4%,增速比上年提高3.8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9.0%,比上年提高4.4個百分點,其中,輕工業增長20.0%,重工業增長18.8%,輕、重工業比例為31.0︰69.0,產品銷售率98.3%。河南實現了從傳統的農業大省向新興工業大省的結構性轉型。河南省市場潛力巨大,自然資源豐富,工業水平不斷提高,交通網絡日趨完善,投資環7R2Mw7j1r2vY9FU1CDu9hw==境不斷改善,目前已經初步具備了承接東部產業轉移的條件。
受益于我國時序性差異的區域經濟發展政策。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區域經濟戰略具有時序性差異,這一差別一方面體現在沿海與內陸省份之間的差異,也體現在不同區域之間的差異。東部沿海地區的開放戰略是在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伴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事業的逐步推進的,1999年9月,十五屆四中全會決定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到2003年10月《關于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若干意見》的頒布實施和2009年9月份《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劃》的通過,中國的開發開放戰略的區域布局基本完成。作為中部省份的河南,雖然在此之前一直未能享受國家區域發展政策的優惠,但現在正值國際產業轉移的關鍵時候,東部地區經過30年的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已經不再具有優勢,河南省將迎來推進結構升級快速發展的良好機遇。
河南發展開放型經濟的政策建議
經過三十年的改革開放,河南省已經出現了勞動力回流的現象,這雖然增大了我國勞動力市場分割中的就業壓力,也使河南省農民工二次轉移的復雜性相對增加,但可喜的是,這也從客觀上為河南省供給了眾多的熟練勞動力,從而有利于河南省承接東部地區產業轉移,實現產業結構升級。通過政策扶持,營建有利于市場機制發揮的環境,更能為河南省實現經濟社會良性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促進產業優化升級。發展開放型經濟的關鍵在于實現產業結構升級,河南應該把調整產業結構、促進經濟結構優化作為發展開放型經濟的關鍵。產業結構升級對于各地區而言都是發展開放型經濟的重點,對于河南省而言具有特殊的含義。河南省是一個糧食生產歷史悠久的傳統農業大省,也是新時期我國的糧食生產大省,肩負著我國糧食安全的重任。河南省糧食產量連續多年位居全國首位,總產量連續突破800億斤、900億斤和1000億斤三次大關,占全國糧食生產總產量的1/10。由于資源瓶頸的約束,過于強調工業化必然會對河南的糧食生產產生不利的影響。調整產業結構不應以犧牲農業生產為代價,而是通過促進農業生產和工業化之間的良性互動關系。其核心在于兩點:一是依托傳統農業生產優勢和農業生產特點實現工業化,拓展價值鏈條,大力發展食品工業和糧食深加工業;二是形成工業反哺農業的良好機制,包括在資金、技術和人力資源等諸多方面。
增強吸引外資的針對性。從河南省產業結構的三次變動來看,第二產業特別是制造業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三大產業中的比重升幅過大,相對地使第三產業的實際比重下降,造成產業結構偏差日益突出。縱向觀察,外商直接投資中對河南省第一、三產業的投資比重已有所加大,對第二產業的投資比重則相對減小;但從橫向來看,外商直接投資的產業分布與河南當前的產業結構不相協調。因此,應該引導外商對第一、三產業的投資,相對轉移對第二產業的投資傾向,這不僅是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的現實需要,同時也是適應國際直接投資的產業結構變化的現實要求。雖然利用外資的根本目的是通過吸引外資以彌補國內資金的缺口和促進技術進步與管理現代化,但是由于外資在進入東道國的過程中都有技術保護的傾向,難以在短期內實現一籃子要素的轉移,針對河南省產業升級和發揮比較優勢的要求,應該有針對性地吸引外資,提高我省食品加工業等涉農產業的競爭力。
拓寬對外貿易的渠道和內容。河南省的對外貿易發展水平較低,在全國排名靠后,這與其工業大省的身份是不相符的。既然河南的外貿受制于多方面的因素,政策制定時就要從這些制約因素入手。首先,要擴大進口,目前河南省出口遠大于進口,進出口比例為52.6︰100,而中部地區排名靠前的安徽和湖北兩省的進出口是80.6︰100和81.8︰100,這說明追求進出口的平衡對一省的開放發展是有利的。其次,要培育外貿龍頭企業,河南省對外貿易的企業規模長期偏小,最大的企業對外貿易也不到10億美元,這很難帶動整個產業和整個地區的貿易快速發展。再次,要調整對外貿易的結構,減少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加大信息、機電等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產品的生產和輸出。
加強與東部地區的產業分工與區域合作。河南省發展開放型經濟不是獨立進行的,而是通過承接東部地區產業轉移并在發揮地方比較優勢的基礎上展開的,這需要強調區域之間的產業梯度轉移,協調好與其它省份特別是東部沿海地區省份之間的經濟關系。一方面通過政府間的合作與交流,建立區域經濟合作對話機制,舉辦區域間的經貿合作等強化交流的方式,擴大交流的內容;另一方面要鼓勵企業之間的合作,特別是產業之間的聯合,創建穩定的生產供應關系,最終形成相互支撐、優勢互補的利益共享合作體系。(作者單位:河南省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