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會轉型期使公安工作面臨新的挑戰。為此,公安機關應加強參與社會管理創新方式與工作機制的研究,為構建和諧司法提供思路和方法。公安機關應明確在社會管理創新工作中的職能定位,把握社會管理創新工作服務方向,拓展社會管理創新工作服務領域,提升社會管理創新工作服務效能,加強涉檢網絡輿情的應對處置。
【關鍵詞】社會管理 公安機關 創新 工作機制
我國目前處于社會轉型時期,社會發展不平衡,社會矛盾較為突出,這也使我國公安工作面臨新的挑戰。公安機關以其特有的強制力屬性,能夠令社會大眾及有關單位和組織在法律法規規定的框架內行為。通過公安機關的介入,可以使違法者的違法行為受到制裁,使得被侵害的法律關系得到切實的保護。由此可見,公安機關在黨的領導下,通過適當的方式參與社會管理創新實踐,能夠為落實社會管理創新制度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如何才能推動公安機關參與社會管理創新的實踐取得積極成效呢?我們認為應注重以下幾個方面。
明確公安機關在社會管理創新工作中的職能定位
公安機關應深入分析把握本地實際,確立抓社會管理創新、促三項重點工作深入開展的工作思路,即以執法辦案為依托,以服務大局、保障民生、維護和諧穩定為切入點,以工作創新為引領,著力抓好社會管理創新,推進三項重點工作深入開展,確保各項公安工作穩步發展。公安機關作為代表國家的機構,必然要更多地承擔對社會利益保護的職能,因此需要公安機關堅持以執法辦案工作為依托,把執法辦案作為深入推進社會管理創新的基本途徑。依托案件,加強對執法活動的有效監督、辦案流程的嚴格規范,為提高辦案質量提供有力保障,通過不斷加大工作力度,提高辦案質量和效率,強力推動執法辦案工作平穩健康發展,做到在全面履行司法職能中深入推進社會管理創新。此外,公安機關在司法工作中不能以案件的辦結為終極目的,還要通過案件的辦理,發現案件所涉及的社會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對于涉及到需要政府處理的重大問題,設立相關建議的收集機制,通過收集、搜尋司法行為中司法者的智慧,為地方黨委、政府在處理相關問題決策時提供參考,從而推進社會管理理念、體制、機制、內容和方法的創新。對于具有普遍性意義的問題,可以通過司法機關向國家立法機關和有關部門提出意見或建議,從而為實現社會和諧和穩定做出自己的貢獻。
準確把握社會管理創新工作服務方向
我國正處在社會轉型時期,各種社會關系仍處于不斷調整中,各種社會思潮層出不窮。同時,我們也注意到現在有一種可怕的傾向:很多公眾對于應該由司法最終解決的問題傾向于非司法化解決。如訴諸網絡而不是通過既有的程序。因此對于違法征地拆遷行為、環境污染、官員以權謀私、行業不正之風、假冒偽劣產品泛濫等社會失序、失范現象,司法機關通過法律手段,制止和制裁社會成員與群體的越軌乃至違法犯罪行為顯得尤為迫切。
社會管理創新已經引起了黨和國家的高度關注并被納入了國家戰略,因此,作為公安機關,解決社會中的上述諸多矛盾首先要以法治理念為指導,將社會中的問題納入司法化解決軌道,當然在公安機關介入的情況下也可以通過民事調解、輕微刑事案件刑事和解作為重要的渠道,但是不能因犧牲民眾的正當訴求而導致訴訟的延長,最后使得民眾對于司法化處理喪失信心和信任,影響司法機關的權威性,因此堅持以法治理念指導下進行社會管理創新才能實現社會的和諧發展。
立足服務保障民生,深入拓展社會管理創新工作服務領域
這需要公安機關將社會管理創新的理念滲透到公安工作的不同領域,積極延伸司法職能,著力服務保障民生。例如可以以民生服務熱線、民生聯系點和“三問、雙聯”活動為主要平臺,建立以民意溝通、訴求辦理、回應關切為主要內容的民生服務機制。開通24小時“民生服務熱線”,設立網上舉報郵箱等,這些舉措會為群眾解答法律疑惑,提供法律援助,及時化解矛盾糾紛。社會轉型期間,網絡媒體的廣泛影響,可以使得一件小事發展成為社會大問題,因此及時有效解決社會矛盾是公安機關參與社會管理創新工作的應有之義。公安機關可通過完善大廳接訪、閱信出訪、熱線受理及網上舉報“四位一體”的訴求受理系統等方式,認真落實接訪、帶案下訪、預約接訪、首辦責任制等制度從而促進司法工作的監督,提高案件質量。
促進和諧穩定,努力提升社會管理創新工作服務效能
應加強對特殊人群的幫教管理救助,建立健全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辦案機制。通過設立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偵查、檢察、審判組、推行捕前社會品行調查、建立維權幫教檔案、家長會見親情感化等方式,加強對失足青少年的教育挽救;積極探索刑事和解,建立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向被害人提供法律援助。
加強涉檢網絡輿情的應對處置
當前涉檢網絡輿情已經成為影響司法機關可持續發展、維護司法機關形象的重要因素。應結合工作實際,通過建立網絡輿情預警、監測研判機制,健全檢察宣傳機制,確立責任追究機制,堅持“正確導向、預防為主、及時應對、公開透明、有效管理”的原則,果斷處置,確保有效應對涉檢網絡輿情的發生。
普利策曾把媒體比喻為海上航行輪船上的嘹望塔,它的作用是當發現前方的冰山、暗礁時,能夠及時向人們發出警報。同樣,網絡作為一個開放性、互動式的新興媒體也具有此特點,網絡危機dx1JzEU4ntxiulFoL/uKcA==的出現并不是偶然的,既有其自然規律又有人為因素的作用。我們認為,正如一些學者所言,危機的爆發并不是完全突發和難以預料的,而是有一個潛伏期。
美國學者威廉·麥奎爾提出的“防疫論”認為,人的思想要經受刺激的挑戰需要經過鍛煉和考驗。提高人在思想上的抵抗力,一要靠“滋補法”,也就是讓人事先接觸支持其基本信念的正面信息;二要使用“防疫法”,即讓民眾事先接觸一些負面信息,這樣可以讓民眾產生一種免疫力,這種免疫力足以使人在受到另一種攻擊時基本信念也不改變。網絡中的突發性事件發生之前,絕大多數的危機是可預料或有所表征的。比如2011年10月9日某網站爆出某檢察長坐百萬豪車事件,筆者認為政府機關就處理的比較好。一是相關機關及時發現網絡輿論,并且面對網絡中所反映問題展開積極調查,經調查網友所指的百萬豪車根本不是該檢察長的座駕。政府機關及時將調查結果公布,網絡輿論隨逐漸平息。針對目前公安機關網絡預警監測能力的不完備,必須加強對網絡輿情的監測工作,盡可能及時地發現潛在的危機預兆,并且在發現網絡輿情問題后及時正面應對,及時采取措施預防事件的進一步發展,從而避免網絡群體性事件的發生。
上述經驗提醒我們,公安機關應充分發揮網絡平臺的作用,及時地搜集輿情,重點關注網民普遍關注的社會熱點和司法熱點問題。這需在網絡突發性事件潛伏階段及時發出預警。
網絡突發事件的爆發期雖然持續時間短,但是對于社會的影響巨大,沖擊力強,容易引起社會的普遍關注,并且會對政府的威信、民眾的信念、社會的和諧造成巨大的傷害。在網絡突發性事件發生時,公安機關首先態度要冷靜,其次要迅速采取積極的措施,通過網絡輿論應對網絡問題,強化“社會輿論減壓閥”和“穩壓器”的功能,使得社會情緒得到平息和穩定。
突發事件的傳播中,公安機關應通過建立信息公開機制,保持信息渠道的暢通,在網絡事件發生的時候及時、公開、透明地向公眾公布有關危機的真實信息。當然,公安機關還要在加強人員素質的前提下研究和應對網絡輿情。網絡突發性事件歸根結底都是因為工作人員的各種職務及非職務行為產生的。比如2011年9月14日網絡爆出的濟南女獄警打人事件就是因為女警本人在下班途中修車發生的事件,其行為完全是個人行為,不是職務行為,但是由于其身穿警服,并且毆打、辱罵修車師傅,旁觀群眾不知原委,僅僅是因為女警的身份而引起民憤,并由網民發到網上,形成網絡群體性事件。對于此事公安機關做到了動靜結合,快速作出了開除女警的決定,事件很快得到了平息。
由此可見,在突發性事件的預警監測方面應充分重視公眾對信息的反饋作用,要充分重視公眾在突發事件中的信息和經驗的交流共享。公安機關可以在第一時間把握網民的思想和行為動態,以有針對性地引導和教育網民,使其摒棄錯誤的觀念和認識,避免矛盾激化。當然隨著突發事件的平息,公安機關對突發事件應進行反思,總結經驗教訓,制定預案,消除事件帶來的負面影響;基于此,公安機關可以建立相應的反思機制。
推進社會管理創新,才能適應我國社會結構和利益格局的在新時期的發展變化,公安機關積極參與社會管理創新一方面可以為社會管理提供強有力的司法保障,大力推動創新制度的執行和落實,另一方面,社會管理創新也會推動公安機關執法理念的轉變與執法方式的改革,兩者互相促進,最終實現社會管理的科學化,實現社會和諧。(作者單位:濰坊學院;本文系2011年度山東省社科聯科研課題《社會轉型時期公安機關網絡輿情應對機制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11-ZC-SH-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