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人文型哲學立場研究價值問題,是價值哲學研究的獨特視角,從人的生存和發展出發對價值本質進行界定,是價值哲學研究的基本思路。價值是表征人的生存和發展的狀態及意義,以及對象物對人的作用和意義的哲學范疇,是人的超越性本質的集中體現。人是價值的核心和本質,價值是人的存在方式和意義追求。
【關鍵詞】人文型哲學 價值 人 超越性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價值哲學研究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在價值基本理論研究方面似乎到了難以深入的地步。這主要表現在,各家對價值概念的理解不盡相同,各種不同的價值理論相互辯駁,難以達成理論共識。于是,人們就試圖在方法論上有所突破,以期推進價值理論研究的深入。從方法論的角度看,價值理論研究難以深入的關鍵,是對價值概念和價值本質的理解不同,而對價值概念和價值本質的理解不同,則取決于研究的立場、視角和話語體系不同。
以人文型哲學的立場研究價值問題,是價值哲學研究的獨特視角
從人的生存和發展出發對價值的本質進行規定,是哲學價值論研究的基本思路。這一研究思路的轉換,實質上就是價值哲學研究的思維方式的轉換。馮平、孫偉平等學者在論述當代哲學的價值論轉向時,都認為價值哲學研究必須從哲學觀上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價值哲學不是哲學的一個分支,也不是哲學史上的一個流派,而是一種新的哲學理念、哲學立場,價值哲學的核心,是將人類生活的價值問題提升為哲學的核心問題。①這種哲學理念、哲學立場應該說就是人文型哲學的哲學觀。價值哲學不是科學型哲學,而是人文型哲學,應該以人文型哲學的立場、視角和話語來研究價值問題,而不應該以科學型哲學的立場、視角和話語來研究價值問題。
哲學可以分為科學型哲學和人文型哲學。科學型哲學是以人以外的世界為研究對象的,其目的是建構絕對真理的知識體系,其核心是理性,這種哲學就是我們以往所理解的哲學,即哲學是關于世界觀的理論體系。但是這種哲學往往又是“無人的哲學”,人僅僅是世界的一部分,而且是以抽象的形式出現的,人變成了抽象的概念,變成了哲學家純思辨的概念預設,而不是活生生的具體的人;人變成了理性的一個符號,哲學體系中的一個概念。這種哲學是以對世界發展的規律性的最終把握為目的的,以世界發展的規律性推導出人的行為,突出了客觀規律性,而忽視了人的能動性,突出了理性,忽視了非理性的情感、態度、意志和直覺。這種哲學在歷史上的出現是必然的,它適應了科學發展對哲學的要求,引導和推動了科學的發展。但這種哲學的局限性也是顯而易見的。人文型哲學是以人的生存境遇、生存狀態為研究對象的哲學,它對世界的關注,不是對無人的世界,而是對人的生活世界,即屬人世界的關注。人文型哲學不僅研究人的理性、理想,而且也研究人的情感、意志、直覺、本能等非理性的精神因素,研究人類的精神文化現象。這種哲學的出現同樣也是必然的,它是對理性絕對化的反叛,是對科學型哲學忽視人的生存狀態和生存境遇的局限的克服,從而為哲學的發展開拓了新的生長空間。科學型哲學是真理性的哲學,而人文型哲學則是價值性的哲學。現代哲學對近代哲學的超越,就是非理性對理性的超越,人文性對科學性的超越,價值性對真理性的超越。這種超越,把人類本真的生存狀態凸現出來了,把抽象的人還原為現實的人、具體的人、活生生的人,人所具有的多方面的特性表現出來了。因此,對價值問題的研究,不能運用科學型哲學的思維范式去進行,即運用主客體的范式進行研究,而應該運用人文型哲學的思維范式去進行。
以人文型哲學的立場、視角和話語來研究價值哲學,這就意味著:一、價值的邏輯出發點是人,而不是物。價值的本質是人文性,而不是科學性。人的本質不是自然性,也不是科學性,而是人文性,而人文性就是價值本身。二、人是價值的核心。人不是世界的核心,但卻是哲學,特別是價值哲學關注的核心。單純關注世界而不關注人的哲學,不是完整意義上的哲學,因為任何哲學首先應該是價值哲學,是關注人的生存狀態,是為人們的生活、生存和發展提供價值理念的哲學。只有以關注人為核心并關注世界的哲學,才是真正的哲學,因為關注世界的最終目的是為了關注人。
價值是人的存在之“家”和存在之“光”
“價值”是以人為中心的,它是人的本性的存在,是人從自己的存在出發,對事物與人自身的關系的確認和認可,是人的活動規范,是人對自身需要的滿足和對意義的追求。價值的本質就是人的本質,人是價值的存在物,價值是人的生存和存在方式,是人的存在之“家”和存在之“光”。
價值是表征人的生存和發展的狀態及意義,表征對象物對人的作用和意義的哲學范疇,是人的超越性本質的集中體現。價值是屬人的,人是價值的主體、核心和本質之所在。價值在本質上是以人和人類為中心的。價值體現了人的活動的意向性、指向性和目的性,人的活動是指向物的,是以物為對象的,但最終卻是為了滿足人的。就“滿足人”這一點而言,我們可以說某物對人有價值,有意義、有作用。人的活動在本質上是“人為”和“為人”的統一,人是活動的主體,是活動的發動者、操縱者和控制者,活動的目的在于滿足人的需要,實現人的愿望。價值指的是人的活動的目的性,體現了“為人”的目的性特征。人的超越性本質是人進行一切活動的內在依據,也是價值的內在依據。人生活在現實世界中,卻又不滿足現實世界所提供的一切,要超出現實世界,獲得更多的東西,更好的物質生活和更有意義的精神生活,這是人的本性。由于這一本性的驅使和引導,人才去進行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進而滿足自身的需要,實現自身的愿望。人的超越性本質,體現在人的活動中,就是要通過人的實踐活動去創造價值,實現價值,享受價值。在此意義上來說,人不僅是價值創造的主體,而且是價值消費和價值實現的主體。更進一步來說,人還是價值的根源、本質和核心之所在,只有人存在著,價值才能有所依附,沒有人,就無所謂價值,一切事物的價值都是對人而言的價值,對人而言才有的價值,價值的本質與人的超越本性具有內在的一致性,人始終處在價值的本質與核心之中。人是價值的根源、本質和核心,必然規定著人作為價值的主體而存在,規定著人的一切活動的“為人性”特征。
價值是人的存在之“家”和存在之“光”。價值具有人本性,它是人對自己在生存和發展過程中的需要、利益、感受和精神的確認和追求,是人的“存在之家”,是人的生存狀態和精神家園,是人的生存的基本需求和最高意義的集合。進一步說,“價值”是人感受到和意識到的存在,而不是自在的存在,它是人對自身的生存需求的直接感受和對生存的意義的自覺追求。價值的出現是以人的自我意識的不斷完善為前提的,只有人在自己的意識中感受到和意識到的存在才可以稱為“價值”,沒有感受到和意識到的存在,對人來說,是不具有價值的。動物和植物也是生命物質,但它們不具有自我意識,因而雖然也存在著其他的事物對它們的相互作用,但這種相互作用不能稱為“價值”。“價值”和“相互作用”的分界線就在于是否被意識到和被感受到。“價值”是具有指向性的,它既可以指向現實的存在物,也可以指向現實中并不存在而在將來才能存在的存在物。指向現實的存在物,就是“現實的價值”,而指向現實中并不存在而在將來才能存在的存在物,就是“意欲中的價值”,這種“意欲中的價值”,既可以是某種實物的東西,也可以是觀念形態的“意義”。“現實的價值”既可以是物對人的有用性,即物對人的某種需要的滿足或效用,也可以是某種觀念形態的精神文化作品對人的情感的愉悅和精神的提升。價值具有指向性,指向各種不同的存在物,這些存在物,就是價值承載物,具有價值對象性,使價值有所歸依,有所依附。由于指向物不同,構成了價值的不同表現形態,這些表現形態說明,人是價值的存在物,價值是人的存在方式。“價值”作為與認識相對應的評價,它是對事物對人而言的好與不好的肯定與否定,而作為價值的“好”,一方面是現實的“好”,是對現實事物、對人的關系的肯定;另一方面則是面對未來的“好”,即“向好”,是對“好”的追求。“價值”作為人的活動規范,是人對紀律、道德、法律的訴求,以及紀律、道德和法律對人的行為的約束。“價值”作為人的追求,在人的當下活動中,表現為人的活動的目的,人的當下活動就是這種目的的實現過程;在人的生存和發展過程中,表現為人對最高意義的追求,對精神家園的渴念和對終極關懷的關注,是人的精神的返鄉和精神的歷險,是人的存在之“光”。價值作為人的存在之光,表明價值是人性的光輝,不是神性的光輝,也不是物性的光輝,它是人的生存和發展,是人的生活的意義之“光”。
價值是人的存在之“家”和存在之“光”,意味著人是價值的核心和本質,價值是人的存在的本然性,是人的存在方式和意義追求。在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建構以人為本的核心價值觀是勢之所趨,把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置于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首位,把解決人民群眾的生存和發展問題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基礎,把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發展的最終歸宿,是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根本宗旨和最高要求。(作者分別為西北大學哲學與社會學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
注釋
①馮平:“重建價值哲學”,《哲學研究》,2002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