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實現東北地區工業振興固然有多種途徑,但文化作為“軟實力”的作用和影響力不可小視。東北地區要善于在摒棄劣根文化的同時弘揚優秀文化,在保持固有文化特色的前提下,挖掘蘊藏在新制度、新體制中的無形的文化精神,以文化創新推動東北地區工業振興。
【關鍵詞】文化創新 多元文化互動 東北地區工業振興
東北地區有著悠久的歷史與文化,這里有同中原漢民族的農耕文明相媲美的漁、獵、游牧文明,從南北朝時期開始,直到清朝為止的一千五百年的時間里,鮮卑、契丹、女真、蒙古、滿族等北方民族在北半部中國和大一統的版圖之內建立北魏、遼、金、元、清諸朝政權的時間達850年,接近這段歷史發展歷程的五分之三,為其他地區民族所望塵莫及。①追溯歷史,東北地區之所以能夠取得如此巨大成就,這與東北地區多元文化的互動與交流有很大的關系。特別是清朝中期以來,隨著中原地區人口的增加,土地的壓力與日俱增,再加上自然災害的頻繁發生以及白蓮教起義被清朝鎮壓,中原地區的漢族農民鋌而走險,冒死出關,越過柳條邊,進入東北地區開荒種地、挖參采藥,這一時期,東北三省中來自中原的人口分別增加了二到三倍,中原農耕文化同東北漁、獵、游牧文化進行了首次大規模的互動與交流。
東北本土文化涵蓋吉林、遼寧、黑龍江省的大部分地區,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整個東北地區的政治、經濟、社會形態、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等各個方面都有很大的影響,東北地區的工業振興和經濟發展亦與此息息相關。東北地區發展的輝煌歷史是東北地區文化作用的結果,而今東北地區工業的發展步履艱難,困難重重,這都與東北地區文化中的一些消極因素密不可分。因此,在目前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之時,有必要探討和研究東北地區多元文化互動對地區經濟和工業發展的作用。
多元文化互動下東北地區工業發展的歷程
殖民文化下的東北工業的雛形。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也就是清朝末年,西方列強入侵中國,1898年沙俄攫取中國東北的鐵路修筑權,1905年日俄戰爭后,日本割占了大連。1931年“九一八”事變,日本帝國主義占領了整個東北地區,這個時期東北地區文化的特點是外來文化與東北地區的多民族文化的互動與交流極為頻繁,但這種互動和交流的特征是強權的、侵略性的、殖民地半殖民地性質的多元文化互動。為了達到侵略掠奪東北資源的目的,沙俄、日本等帝國主義國家在東北開礦、伐木、建廠。東北以屈辱的方式接受了外來的沖擊與奴役,接受了殖民地工業化和殖民地城市化,從一個以移民為主的農業社會轉向工業化的起步階段。
一元文化體制下的東北工業。從建國初期到改革開放的30多年的時間里,東北一直是我國的重要的工業基地,東北重工業的發展帶動和影響了全國其它地區的工業發展,并為我國的國民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這一時期的東北地區文化是單一的、保守的、封閉性的,阻礙了多元文化的交流與互動,是計劃體制下的寄生文化,其特征表現為思想觀念的安逸現狀、求穩適中。所有這些文化現象反映在工業層面即國有經濟比重過高,政府干預企業經營管理活動,國有企業素質低下并對政府的扶助措施具有很高的依賴性,主要利益相關者對改革持消極態度。文化的內含缺乏能動性和激勵性,注重權力,抑制個性自由和經濟自由,相伴而生的東北工業是政策導向型、人為決策型、國家注血型為特征的。
全球化下的多元文化互動與東北區域文化的缺失。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區域間、國家間文化的互動與交往更加頻繁與密切,文化的互動促進了國際政治、經濟等各領域的交往與合作。在發展作為世界主潮流的有利時機下,同東南沿海地區相比,東北地區的經濟發展卻相對滯后,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文化因素是主要癥結之一。“其主要表現是長期積累的體制性、結構性矛盾日益突現,產業結構老化,經濟發展緩慢,企業依賴性強,至此造成大批國有企業陷入困境,大量職工下崗失業,經濟發展滯后。”②這些現象都與東北地區的區域文化特質相關,東北地區文化是一種多元互動的移民文化,它具有較強的包容性、交融性和多面性的特征,但是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東北的移民文化并沒有實現向現代理性主義的轉變,沒有接受西方文化中的那種冒險、開拓、進取的創業意識,而沉湎于地區文化傳統中封閉、保守、安土重遷的特性,也形成了人們滿足現狀、小富即安的生活態度。在東北人的文化性格中,還存在著與市場經濟不相適應的文化因素,即求穩、安于現狀和不思進取,害怕冒險并缺乏開拓進取的創業意識,這些現象的存在無疑都體現出地區文化的影響和塑造。因此,在全球化的今天,如何在多元文化互動的過程中使東北地區文化向現代性轉變,是推動東北地區工業發展、工業振興的關鍵所在。
以文化創新推動東北地區工業振興
充分發揮文化對工業發展的內在驅動力。東北地區的多元文化與東北地區工業發展之間的關系是互動、互補、互利、互相促進、互相影響、共同發展的關系。一方面,文化是工業發展的“軟實力”基礎,同時文化又影響和制約著東北地區工業的發展,因此,要促進二者的良性互動和協調發展,發揮文化對工業發展的內在驅動力;另一方面,東北地區的工業發展孕育了不同的地域文化,它的發展態勢對地域文化的發展起支撐作用,決定著地域文化發展水平的高低。“一般說來發展的文化造就發達的經濟,落后的文化只能伴隨著貧困的經濟。”③文化也是生產力,文化交流與應用水平是生產力水平的重要標志。在判斷一個國家和地區的工業發展水平,往往就不能只根據它的農產品的生產能力和工業品的加工能力來衡量,而是根據其科研水平,開發產品的創意、信息能力、文化產物在物質產品上的應用水平來判斷。工業的發展客觀上要求文化的不斷融合,工業發展的過程中有文化,文化又促進了發展,兩者是密不可分的。經歷了長期積淀的東北地區文化是異常強大而穩定的,必然會對東北工業的發展產生巨大的反作用。
以文化創新推動東北地區文化向現代理性文化轉變。東北文化的主流形態是中原文化,即傳統的農業文化。這種文化是建立在土地資源基礎上的,形成了重義輕利、禮教森嚴、內向保守的文化體系,東北土地資源肥沃,資源豐富,以土地為生的人們不需要付出太多即可溫飽,這也抑制了人們進一步發展的積極性。東北地區由于特殊的地理環境和自然環境,形成了相對封閉的內陸村落社會狀態。在自然經濟的生產方式下,以農耕經濟為主,自種自食,鄉土意識濃郁。而長期的重工業發展則形成了東北文化具有濃郁的體制文化色彩,其特征表現為求穩怕亂,對政治依賴性強,缺乏市場風險意識和獨立創新精神。人們普遍不善經營,經商在東北很難形成一種社會風氣。這種文化形態不但缺少創業文化意識也缺乏商業意識和競爭意識。這些文化特征很難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成為阻礙工業振興和發展的桎梏,解決和處理好以上東北地區固有的消極文化特征是振興東北地區工業的基礎。理性文化是現代經濟社會的重要特征,資本主義的精神是理性主義整體發展的一部分,即對金錢的追求,勤勉刻苦,把創造財富視為一樁嚴肅的事業,視為資本文化精神。而東北移民文化正是缺少這樣一種對財富的追求,缺少現代理性概念,這是困擾東北工業振興與發展的羈絆。推動東北地區文化創新就是要逐步打破長期計劃經濟影響下的體制文化的制約,逐步消除建立在東北移民文化上的以農業為本位的弱商文化的影響,推動東北文化向具有現代商業理性文化轉變。
以文化創新促進東北地區文化軟實力建設。促進文化創新,振興東北地區工業就是要從歷史的、當今的、未來的這一線條中研究和探索多元文化互動與東北地區工業發展的關系,分析東北工業發展的歷史、當今的態勢和未來的走向,前瞻性地構建和打造東北地區現代理性文化,并在多元文化的互動與交流中將現代理性文化植入東北地區文化中,以構建適應現代市場理念的東北地域創新型文化,一個獨特的區域經濟必需有一種獨特的文化模式與之相適應,在多元文化的互動過程中,東北地區文化既有自己的優勢文化,也有與現代市場理念相悖的劣根文化,要更好地弘揚東北地區的優勢文化,并依據歷史的、當今的多元文化與東北工業發展之間的互動關系,尋找出兩者之間的互利、互補、互助、互促、相互依存、共同發展的關系。發展東北工業首先要進行“軟實力”的投放,要改造并發展地域傳統文化,大力發揚東北地區多元文化融合的優勢,促進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互動與結合,讓文化與文化在良性互動、交流、融合、吸納中上升到理性文化層面,進而推動東北地區工業的發展與振興。(作者分別為吉林師范大學大學外語部副教授,遼寧大學國際關系學院碩士研究生;本文受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項目資助,項目編號:11YJA840032)
注釋
①關立心:“東北經濟振興:老工業基地站在發展新起點”,《商業研究》,2009年第12期,第120頁。
②曲巖:“長白山文化在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中的作用”,《滿族研究》,2006年第1期,第36頁。
③周惠泉:“東北民族文化與中華文化”,《海南師范學院學報》,2001年第6期,第8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