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當前的一項重大政治任務。和城市相比,農村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將面臨經濟基礎、制度安排、社會環境和意識載體等一系列特殊難題。為此,必須結合社會變革的大環境,通盤考慮影響和制約我國農村發展的各種因素,才能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提供可能的路徑。
【關鍵詞】農村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難題 路徑
農村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存在的主要難題
農村價值體系呈“碎片化”狀態,整合難度大。當代中國正面臨由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劇烈轉型,農村社會也在經歷著深刻的變化,其中農民價值觀和人生觀的變化尤其值得關注。首先,在城市消費主義文化和大眾媒體的雙重建構下,農村固有的價值標準受到挑戰,傳統的道德觀念受到解構;其次,農村多種社會思潮交織,歷史虛無主義、價值多元主義、極端民族主義、宗族本位主義等思潮在不同地方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群眾出現了信仰危機,更有許多人處于信仰“真空”狀態,農村社會陷入“集體意識衰落”(杜爾凱姆語),很多群眾既無宗教的信仰,又無思想體系的信仰,也沒有對領袖人物的信仰,只“信自己”。這些都給主流價值體系的認同帶來許多不確定因素。
農村經濟基礎較弱,制約了主流價值觀的形成與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最終是否能被農民認同,要看其滿足農民需要的程度。客觀地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民的生活水準也大幅度提高。但我們仍然要看到,農村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短板,廣大的農村地區在社會資源和財富的占有和分配上仍處于劣勢:農村投入不足,公共品匱乏,農民收入水平低且兩極分化嚴重,社會保障缺乏。按2009年新修訂的人均年1196元的扶貧標準,我國仍有4007萬農村貧困人口。鄉村經濟生活的困頓,一方面會擠壓農民的精神生活空間,因為與現實的物質需要相比,“理想”、“主義”、“信仰”等精神追求只能退其次;另一方面會扭曲人們以信仰為核心的價值取向,因為在現實無法滿足需要時,有人開始尋求虛幻的精神寄托,妄想達到“彼岸世界”。
國家的相關涉農制度安排不合理,影響了農民的制度認同。首先,農民的政治權利缺乏可操作性的制度安排。雖然我國憲法規定,公民享有平等而廣泛的政治權利和自,但在實際的權力運作中,由于身份等原因,農民往往變成現實政治的旁觀者和被動接受者,這必然嚴重影響農民對現行社會制度的認同。其次,長期的城市偏向政策使農民被邊緣化。城鄉二元體制堅持資源分配上的城市偏向,而把作為社會大多數的農民排斥在體制之外,人為地制造了城鄉的巨大差距,影響了農民作為公民的身份認同。第三,基層組織失靈,直接影響了黨和政府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威信。
受生成價值觀的社會歷史環境限制,農民的社會認同度不高。馬克思指出:“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①價值觀的生成是社會環境、文化傳統、風俗習慣、社會輿論等等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我國傳統的農業社會是一個典型的熟人社會,由血緣關系支撐的宗法等級秩序無論在社會基層組織內還是在國家政治生活中始終起支配作用,②與之相應的群體價值觀具有很強的穩定性和狹隘性。一方面,宗族和家族觀念作為小農價值觀的一部分并沒有解體或消亡,反而在很多農村地區仍然存在,甚至改頭換面尋求復活,成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深度障礙和巨大阻力。③另一方面,我國農民傳統價值觀生成的經濟基礎沒有變,分散決策的小生產方式導致農民的自組織能力較弱,社會事務的參與程度低,社會合作意識不強。改革開放以后,家庭聯產承包制度再次形成生產單位“個體化”,又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計劃經濟時期培育的集體觀念和公德意識,淡漠了鄉村人情關系,強化了個人主義,小生產者的狹隘性、自私性再度膨脹。④
農村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路徑選擇
重視對農村多元價值觀的整合,重建社會價值坐標。首先,必須處理好主旋律與包容多樣的關系。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決議指出“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尊重差異、包容多樣,最大限度地形成社會共識”。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農村社會思潮,并不是以一元取代多元,搞“紅色”認同,而是以社會主導價值觀來感召和引導非主流價值觀。要在尊重不同價值選擇的基礎上,通過價值整合緩解不同價值觀之間的矛盾沖突,使各種價值觀并存而不對立,并在作用方向上形成合力。其次,要重建農村社會價值坐標,堅持以“八榮八恥”為核心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引導農民劃清真善美與假惡丑的界限,正確對待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同時在市場經濟中堅持正確的財富觀、消費觀、道德觀與合作觀,提高價值判斷和行為選擇的能力。再次,堅持科學信仰,教育農民對散布腐朽、落后、反動思想的迷信、邪教等活動予以抵制。總之,要整合農村社會價值觀念,就必須在多元價值取向之間保持合理的張力,在多樣觀念中尋求共識,并能以主導擴大共識。
加大農村經濟建設扶持力度,提高價值認同的物質基礎。范·尼烏文赫伊茲認為:“發展工作的焦點,始則經濟,繼則社會,終而為文化,這個順序使人想起西方自產業革命以來處理公共事務的順序。”⑤農村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也應遵循這樣的順序。農村社會價值整合難度大,歸根結底是農村經濟發展水平所限,農民的物質需求沒能得到合理的滿足。“只有社會的需求與個人的需求契合一致,社會所倡導的主導價值觀才能被個體所認同,內化為自我的價值追求”。⑥所以,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首先,要把解決思想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解決與群眾利益關系最密切、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當前尤其要幫助一部分農民解決生存性危機,重點是農村中的弱勢群體,包括老年人、婦女、體弱多病及因病因學致貧者;其次,政府必須以新農村建設為契機,千方百計提高農民收入,實施惠農政策,實現共同富裕,同時要加大對農村的財政轉移支付力度,擔負起農村公共品供給的職責。政府的這種幫助,也可以增強農民對現行社會制度的認同,感受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大實踐價值。
調整相關制度安排,增強農民的制度認同。首先,要調整和健全政治制度設計,給予農民平等的有切實保障的政治權利,依法尊重農民的人格尊嚴和自我選擇,真正落實基層民主制度,提高農民對自己當家作主的心理認同。其次,調整資源分配制度,廢除城鄉二元政策,消除對農民的身份歧視。用制度保證城市“反哺”農村的各項舉措落到實處,尤其是保證農村基礎設施和其他公共品的投入,比如教育、醫療、農村社會保障等等,讓農民享受基本的國民待遇,維持其做人的起碼尊嚴和體面。再次,強化基層組織的意識形態領導功能。在中國這種政府主導、民間話語權相對弱勢的社會治理結構中,政府對主流價值體系的構建始終起關鍵作用。一方面,要充分發揮基層組織在農村文化建設中的領導作用,強化“陣地”意識,把握社情民意,重視輿論引導,旗幟鮮明地反對和抵制邪教和迷信活動;另一方面,要轉變執政理念,建立真正的服務型政府,堅決制止官僚主義、貪污腐化、作風惡劣、吃拿卡要等破壞農民感情的事情發生,切實為老百姓排憂解難,把基層組織真正建成人民群眾可信賴和可依靠的力量,把黨組織真正建設成農村思想建設的堡壘,以實際行動增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說服力、感染力和影響力。
改善價值觀生成的社會環境,培育農民現代意識。首先,要改變農民的生產生活方式,加快城市化進程,促進農民的合理流動,打破以地緣、血緣為根基的封閉的生存空間,建立超越地緣和血緣限制的各種新型的社會關系,消除宗法制度對農民的負面影響。事實上,曾經根深蒂固的家族觀念逐漸被講究分工的現代生活淡化,比如傳統的孝悌觀念、鄉土觀念在與現代文明的斡旋中逐漸居于下風⑦。其次,要逐步把農民引入社會化大生產的洪流中,引導農民到市場經濟中去歷練,用市場去滌蕩小農經濟狀態下生成的封閉、狹隘、保守、愚昧、依附和茍安的性格特征,逐步培養主體意識、科學意識、競爭意識、開放意識和創新意識,造就有文化、有思想、有技術的社會主義新農民。(作者為南京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講師、博士;本文系江蘇省高校優勢學科建設工程資助項目研究成果之一)
注釋
①[德]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92頁。
②劉建榮:“社會轉型時期農民價值觀念的沖突”,《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5年第5期。
③④袁傳銀:“中國農民傳統價值觀探析”,《哲學研究》,2008年第4期。
⑤ [荷蘭]范·尼烏文赫伊茲:“20世紀的社會轉型”,載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編:《社會轉型:多文化多民族社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
⑥梅萍,林更茂:“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與公民的價值認同”,《中州學刊》,2009年第5期。
⑦張清改:“對中國傳統農民性格的分析”,《山東省農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8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