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提問是啟發式教學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學過程中不可忽視的一環,是溝通師生教與學的橋梁,是傳播知識的一個有效途徑。提問得法,可以啟發學生積極思維,提高學習效率;提問不當,不僅對教學無益,而且可能會堵塞學生的思路,窒息課堂氣氛。心理學的實驗告訴我們,課堂提問,特別是精巧的課堂提問,能使學生精神集中和感情振奮。學生對老師的講課有了興趣,就會產生汲取知識營養的要求,繁重的學習對他們來說,就不是什么負擔,而是一種享受了。
那么,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如何用精巧的提問來激起學生的興趣呢?下面結合教學實踐談點個人淺見。
一、提問要切中要害,啟迪思維
所提的問題,要能聯系學生的實際,激起學生思想上的波瀾,點燃他們強烈的求知欲望。比如在分析《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一文時,一位教師抓住這篇文章的思想內容深刻、語言鮮明準確的特點,向學生提出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在這篇文章中,恩格斯對馬克思的逝世,不用“停止了呼吸”“心臟停止了跳動”,而用“停止了思想”?這個問題學生是感興趣的。于是,他抓住詞語對表達思想感情的作用,啟發學生積極思維,引導學生懂得馬克思是無產階級偉大的思想家,他創造了科學共產主義的學說,他給人留下了無可估價的最珍貴的思想財富。
可見,聯系實際的啟迪性提問,能有效地控制學生的注意力,啟發他們心靈的門戶,把那些好奇心強、坐立不安的學生的注意力都吸引到我們的教課上來,使他們走向生動活潑、主動發展的道路,這正是我們追求的教學藝術的一個理想境界。
二、提問要突出重點,要有針對性
有時,由于我們對教材鉆研不夠,對提問的目的不明確,課堂提問往往帶有隨意性,一堂課不斷提問,學生不斷回答,以為這就是啟發性教學。殊不知這恰恰違背了教學規律,學生心情高度緊張,極易疲勞,結果是“啟”而不“發”,把課文內容搞的支離破碎,主要內容不能突出。因此,我們要圍繞教學目的,抓住課文的重點、難點,有針對性地提問。
三、提問要促進學生智力的發展
特別對于那些含義深邃、表達曲折、結構復雜的課文,要引導學生理出頭緒,激起他們心理上的疑難,并在質疑、問難、分析、思考的過程中開動腦筋,尋求答案。
以《包身工》為例,在分析包身工的悲慘生活、進行主題歸納的時候,一位教師開始不提“本文的主題思想是什么?”而是先提本文三次寫到“蘆柴棒”已臨近死亡的邊緣。這樣寫的作用是什么?在學生回答出這樣寫概括了整個包身工的悲慘生活,接著再問,“蘆柴棒”為什么會過著“豬一般的生活?為什么會“泥土一般地被踐踏”?由此揭示出包身工制度吃人的本質。在這樣的基礎上,學生歸納文章的主題就不難了。
四、提問要深淺有度
提問簡單膚淺,教師順口提問,學生應聲而答,轟轟烈烈,課堂氣氛不謂不活躍,但其結果是教師欣欣然,學生則空手而歸。比如講授《望天門山》一文,老師向學生提問:李白是什么時代的,是個什么樣的人?就純屬多余,因為小學到中學,學生已無數次地接觸過李白的詩,即使是成績差的學生也能回答出這一問題。提問不能簡單膚淺,但也不能深奧怪癖。有的老師是因為不了解學生程度,有的則是賣弄學問,故作高深,正如孔乙己教孩子們茴香豆的“茴”字有幾種寫法一樣,只能使學生莫名其妙,如墜煙霧之中,何談傳授知識、培養技能?
總之,精巧的提問,關鍵在于揣摩學生的思想心理,把握文章的脈絡和作者的用心,相機誘導,隨時應變。
(作者單位 山東省棗莊科技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