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指出:“科學課程應具有開放性。”這種開放性表現為課程在學習內容、活動組織形式等方面給學生提供選擇的機會和探究的時間、空間……這種開放性還表現為要引領學生利用廣泛存在于學校、家庭、社會、大自然、網絡和各種媒體中的多種科學教育資源,進行科學學習,將學生的科學學習置于廣闊的背景之中。我根據《全日制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所倡導的教育教學理念,以小學“蘇科版”自然第十冊第15課《動物的自我保護》為例,運用不同的教學手段,設計成不同形式、不同風格的兩堂課,我在兩堂課的教學設計、教學過程中,處處體現了開放的理念和心態。以四個“開放”來為學生自主探究性學習營造氛圍,搭建“舞臺”。
一、探究時空的開放
學習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我們不能將學生的學習束縛在教室這個狹小的空間里,更不能將學生的學習定格在課堂中。我在教學活動設計中,不能把課堂作為唯一的學習地點,更不能將上課和下課鈴聲當做教學的起點和終點。而是課前布置學生觀察,(生活中,自己周圍的一些動物是怎樣來保護自己的)帶領學生開展實驗(烏魚的體色變化需要幾天的時間,所以我上課一周前就帶領同學開始了實驗)。課后為學生留下了一些繼續探究的問題和懸念,為學生提供了一些可以繼續查詢瀏覽的網站,要求學生進一步探索研究學習,讓學生感覺到在課堂外還有廣闊的學習天地。通過一段時間的科學探究教學,學生已感覺到探究已不僅僅局限在短短的課堂上,一個主題的探究時間和空間可以在他生活的每一個角落。
二、探究資源的開放
我沒有拘泥于教科書上的教學內容,而是廣泛利用存在于教科書以外的各種資源。這兩節課我為同學們準備了音像資料(包括錄像帶、VCD以及電子圖片);課前搜尋了許多網站并將相關內容,重新整合制作了《動物的自我保護》網頁,同時網頁上還提供了許多相關網站的網址和一些超級鏈接,便于學生上課瀏覽尋找資料;另外還通過多種渠道收集了許多相關的書籍和文字資料。內容資源的開放,將學生的科學探究置于廣闊的背景之中。這樣學生對“動物自我保護”的探究認識有了一個新的深度和廣度,而不再拘泥于課本知識,從而將長期以來課本所充當的教學之本的角色,轉移到教學素材上來。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學到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有探究能力和情感態度的發展。
三、探究途徑的開放
兩堂課的大體教學設計如下:
探究的目標是自由選擇的,探究的途徑是自由選擇的,合作伙伴是自由選擇的,匯報結論的成果形式是自由選擇的……但探究的宗旨是明確的、一致的。兩堂課的教學過程設計可以說是“形散而神不散”,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達到了“此時無序勝有序”的境界。學生通過收集信息—研究信息—整理信息—應用信息—拓展信息,經歷自主探究過程,獲取科學知識,體驗學習科學的樂趣,增長科學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實、善于質疑的科學態度,從而去領悟科學的本質,張揚學生的個性。這節課中教師則是科學探究活動的組織者、引領者和親密的伙伴,對學生在科學探究活動中的表現給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以自己的教學行為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影響,積極營造民主的學習、交流氛圍。
在這課的教學活動中,由于學習的過程、途徑都是開放的,知識經驗已不再是通過教師傳授的,而是由學生自己通過收集整理信息、思考與結論、表達與交流后自行獲得的。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在不知不覺中得到了培養。
四、探究結論及表述的開放
在教學過程中,我允許學生有不同角度的結論,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例如有的同學提出:“保護色不僅僅用來保護自己,如蟒蛇它的體色是為了捕獲獵物,便于襲擊對手,隱藏自己。”我對這位同學獨特的見解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如此一來許多同學也爭著發表自己的“新見解”。
在教學中,我還鼓勵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擅長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研究所得,讓結論的表現形式也具有開放性,徹底摒棄傳統教學統一答案、背誦固定結論的弊端。如,學生在小組匯報各種動物保護自己的方式時,有的用漂亮的簡筆畫,有的用肢體動作來表現,有的即興自編了一個簡短的情景劇……同學們爭先恐后,課堂氣氛異常活躍,一個個動物的保護方式被表現得淋漓盡致,掀起了課堂學習的又一高潮。我認為探究結論角度和表述形式的開放有利于學生創新意識的激發、民主意識的進一步增強,使具有個性的創造能力得到培養。
第斯多惠曾說:“不好的教師是傳授知識,好的教師是教學生發現真理。”回顧這兩節課的成功之處在于:教師始終尊重學生的意愿,以開放的觀念和心態,為學生營造了一個寬松、和諧、民主、融洽的學習環境……盡可能給學生提供開放式的學習環境和途徑,讓學生擁有自主探究性學習的“舞臺”。從而使學生的觀察實驗、收集、整理信息等方面的科學探究的能力和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的能力得到很好的提高,同時感受到與他人討論、探究的樂趣,培養了他們的科學志趣和科學態度。
(作者單位 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