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根據高中語文新課程的標準,高中語文教師應該嘗試把探究式教學引入課堂。為了確保探究教學法在高中語文課堂的順利推進,高中語文教師要在教學理念、教學任務和教師角色三個方面進行轉變,學生要在學習方式、學習目的兩個方面進行轉變。
關鍵詞:探究式教學;高中語文;教師角色
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從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設計課程目標,改革課程內容、課程結構和實施機制,由此可見新課改特別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特別注重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那么高中語文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嘗試把探究式教學方法引入課堂中,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使學生對高中語文產生興趣,增強學習動機。
探究式教學法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呈現一些事例或問題,積極鼓勵學生通過閱讀、觀察、思考和討論等途徑對事例或問題進行探究的教學方法。在探究式教學法中,學生自行掌握認識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學生自行發現事物的原因和結果,學生的主體性得到體現。因此要積極推進探究式教學法在高中語文課堂中的運用。
為了確保探究教學法順利開展,教師和學生應該實現以下轉變:
一、教師的轉變
1.教學理念的轉變
(1)教師要摒除自己是教學過程中的主宰者身份,關注重心從“教什么和怎么教”轉到“學什么和怎么學”,在教學過程中要著眼于學生的需求和興趣,而不是一味地關注自身,這樣才能使學生感受到自己是課堂的主人,才能快樂而自由地探究。
(2)當今教師處于一個日新月異的世界,為了使學生獲得更多的知識和技能,教師要摒除一朝學成而受用終身的錯誤理念,教師應通過多種途徑和手段充實自己,豐富自己的語文儲備,這樣才能不被時代淘汰,才能受到領導和學生的認可,才能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3)高中語文教師教學不是一個簡單和機械的重復勞動過程,教學不是一遍遍地給學生講解詞語的使用、段落的含義、總結文章中心思想和套用作文萬能模板,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嘗試用新的方法、思想、模式和機制去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教學中應該時常出現創新的火花,而非是一潭死水。
2.教學任務的改變
在探究式教學中,教師的任務只是給出一個事例或問題,并在適當的時候給予學生指導,讓學生通過閱讀、觀察、思考和討論等途徑對事例或問題進行探究。在學生積極探索的過程中,教師不必一步步地給學生講解,不必手把手地教學生如何做,可以放手讓學生自行確定解決問題的最優方案、解決問題的途徑或手段和解決問題的步驟等相關事宜,這樣“懶教師”才能培養出“勤學生”。
3.教師角色的轉變
在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是學生成績的提供者和分析者,教師是試卷的講改人和裁判者,教師是學生表現的評價者,這種模式不利于創建和諧的師生關系,不利于創建生動活潑的教學氛圍。在探究式教學中,高中語文教師要走下講臺和深入學生,要做學生的良師和益友,這樣學生才不會對老師心存畏懼,才會讓學生自由暢快地探索問題,才會讓學生成為課堂真正的主人。
二、學生的轉變
1.學習方式的轉變
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一味地通過講授把前人的知識、經驗、技能和觀念等直接傳輸給學生,學生好比“容器”般被動地接受,好比“影印機”般把接受的東西原原本本地輸出,在接受和輸入過程中學生吸收的知識、經驗、技能和觀念很少,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很差,正所謂:我聽,我忘記;我看,我記住;我做,我學到;我教,我掌握。
因此,在探究式教學中,學生需要從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從懶惰學生轉變為勤快學生。如今網絡信息高度發展,學生應該從以下方面培養學習的主動性:第一,學生應該學會利用網絡收集和匯總資料;第二,學生應該學會運用調查、考察、文獻研究等方法收集、分析和處理信息;第三,學生應該學會運用自己的智慧對一些案例或問題提出自己的解決方案;第四,學生應該有質疑精神,要敢想敢問,而非一味地迷信和崇拜教師;第五,學生應該充分有效地利用課余時間儲備知識。
2.學習目的的轉變
端正學生學習目的需要教師和學生共同努力,除了教師要及時糾正、轉變、塑造和引導學生的學習目的外,學生自己應從兩個方面端正學習目的:
(1)學生應該有周恩來總理“為了中華崛起而讀書”的愛國情懷,要為祖國的繁榮富強而努力地學習科學文化知識,要為祖國的民主自由而學習,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要多多閱讀紅色著作,如《紅巖》《毛澤東傳》和《雷鋒1940—1962》等。
(2)學生應該為了提升自己的能力而學習。高中語文的學習不單單是看題和解題,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學會閱讀、學會寫作、學會溝通、學會交流、學會合作等能力,這些能力在競爭如此激烈的社會顯得非常重要,如果缺乏將很難在社會上立足。
參考文獻:
[1]潘涌.語文新課程與教學的解放[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4.
[2]余虹,蔡艷芳.在閱讀教學中實施探究性學習[J].武漢:湖北教育,2004.
(作者單位 陜西省榆林市神木縣職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