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程的課堂教學要求教師轉變角色,更新觀念,不斷地提高自身素質,致力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以期養成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就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語文課堂教學談了看法。
關鍵詞:課堂教學;教師素質;落實;學生能力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一步步展開,相關的課改活動進行的也是如火如荼。筆者曾參加過有關部門組織的新課標培訓和賽講活動,也曾觀摩過很多場次的新課標示范課,親身感受了課程改革的魅力。新課標要求下的語文課堂形式多樣,氣氛各異,老師們更是各顯神通,可謂讓人大飽眼福、耳福,但強烈的沖擊和感受之余,總難免讓人感覺有些繁亂,甚至有時讓人困惑,究竟語文課堂教學的功夫該往哪里使呢?對此,筆者談談自己的看法。
課堂教學是教師給學生傳授知識和技能的全過程,它主要包括教師講解,學生問答,師生互動等教學活動。傳統的課堂教學忽視了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教學方法單一、枯燥,容易使學生失去學習興趣,不利于學生對教學難點的掌握,而且教師和學生經常被教案所左右,課堂缺少活力和創新能力,更為不科學的是長期以來應試教育的誤導使得“重結果輕過程”這一急功近利的評價標準深入人心,殊不知這種標準既害了教師又害了學生,它導致了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只重視結果、結論的評價,而忽視對知識的來龍去脈的思考探究,有意無意地壓縮了學生對新知識學習的思維過程,長此以往教師和學生就會形成一種思維定式,只追求結論、結果,而忽視過程。其具體表現就是學生在實際練習中為了做題而做題,一味地追求答案,最終卻得不償失。在實際中很多學生只將教師總結的規律、套路死記于心,遇題要么生搬硬套,要么生吞活剝3add1c0cf46714f58d207cf5df0d06d2742140b85349937f239307e35587565c,其結果可想而知。最典型的莫過于2011高考陜西卷數學題:敘述并證明余弦定理。大部分學生一看到都傻眼了。
針對傳統課堂教學的弊端,新課程提出了課堂的三維目標,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并通過課改后的兩年高考比較完美地體現出來,這無疑是一個信號,課程改革一定要向縱深發展。因此作為一線教師必須迅速及時地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遵循新課標的理念要求,在課堂實踐中去執行,去感受。
首先,教師應該自覺地轉變角色,更新觀念,課堂上應該竭力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學應該以學生為中心,教師只做必要的、恰到好處的引導、點撥,控制課堂的節奏、調節課堂的氣氛、評價學生的勞動成果等。作為語文教師在課堂上更應該面向全體學生,全方位、多角度地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展現自己的機會。循序漸進,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逐漸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相信這是老師們所希望的,我們稱之為“理想狀態”。要實實在在地實現,必須在兩個字上下工夫——“落實”。教師要落實,學生也要落實,教師要認真反復地研究學案的可行性,學生要認真落實預習,教師要精心組織設計課堂,學生要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師生在課堂上應該開展民主化的對話交流,充分地展示教學相長的內涵。在教學的過程中師生共同分享學習讀書的快樂。
其次,教師應該不斷地提高自身綜合素質。不僅要有高尚的師德修養、端正的教育思想和正確的育人觀,還要有優良的文化素質。只有做到了這些,一位語文教師才有可能在課堂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才有可能讓自己所教的學科占領學生的心靈空間。
最后,課堂教學還應致力于培養學生的能力。俗話講“學生的能力不是老師教出來的,而是學生練出來的”。“練”不是蜻蜓點水,淺嘗輒止,更不是走馬觀花,面面俱到,尤其不是那種只追求課堂氣氛,花哨熱鬧的課堂,那種只追求“貌似”新課程的課堂,只能叫表演,斷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是一個過程,周期往往比較長,是在師生合作碰撞的潛移默化中逐漸提高的。正因如此,新課程的課堂教學應突出的是在教學過程中如何挖掘學生的潛力,開拓學生的知識視野,如何培養學生表達交流、合作探究、創新的個性化思維。筆者認為這才是課堂教學的重中之重。只要踏踏實實的一步一個腳印,圍繞這些要求去精心安排組織課堂,虛心聽取反饋,及時反思,相信老師們定能走得更遠。
(作者單位 陜西省韓城市象山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