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思想政治課課程標準指出:“思想政治課是對中學生系統進行公民品德教育和馬克思主義常識教育的必修課程,是中學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徑,它對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政治方向,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良好的道德品德起著重要的導向作用。”隨著計算機的普及、網絡的逐步延伸,被稱為第四媒體的計算機網絡在許多方面發揮的作用正對傳統媒體和當代未成年人的思想、行為方式產生巨大沖擊。
關鍵詞:網絡;思想政治;教學
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在對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發展上也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李嵐清同志曾強調指出:“高度重視和充分利用信息網絡技術開展思想政治工作,使廣大師生在享受網絡傳播便利,快捷信息的同時,增強政治敏銳性和政治鑒別力,提高抵御錯誤思潮和腐朽生活方式影響的能力。”為此,筆者嘗試在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充分利用網絡及其資源促進學生思想道德建設,做一些探索,現將一些體會總結如下。
一、利用網絡及其資源開發課程資源,增強思想道德教育的趣味性,促進思想道德建設
夸美紐斯說過,“興趣是創造一個歡樂和光明的教學環境的主要途徑之一。”高中政治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有豐富的課程資源。但長期以來教師往往習慣把教XUrYY86XayRsQTu+ha7umw==科書視為唯一的課程資源,這種狹隘的課程資源觀使政治課失去了應有的生機和活力,變得“枯燥無味”。按照新課程理念,教材并不是唯一的課程資源,報刊、圖片、音像、網絡,包括人力資源、實踐活動資源等也都是重要的課程資源。網絡課程資源,以其信息量大、方便快捷、貼近生活、形象具體、生動活潑、實踐參與等特點,能及時給學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極大地豐富了教學內容和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提高了德育效果。利用網絡的優越性,在教學時可有針對性地補充一些有關國內外形勢最新變化的材料,縮小教學內容與現實生活的“距離感”“時間差”,用新鮮的信息刺激學生,從而改變了傳統政治課教學的現狀。與此同時,當代中學生思想活躍、思維敏捷,對新事物、新觀點特別感興趣,且易于接受。思想政治課教學應符合學生的這一心理特點。特別是一些動態性知識的教學,應盡量選用最新的資料,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實現知識目標和思想道德目標的最優化。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通過課堂上對網絡材料的應用,又能夠潛移默化地引導、激發學生正確上網、用網,引導他們關注黨和國家的政策以及社會的主流思想,促進他們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
二、利用網絡及其資源豐富課程資源,增強思想道德教育的實效性,促進思想道德建設
網絡資源的應用有利于理論聯系實際,解決熱點問題。網絡的材料往往是來自現實生活中,是一些現實社會、政治生活中的熱點問題,用這些材料創設的情境能使學生感到新鮮,有吸引力,有利于理論聯系實際。例如,針對學生有切身體會的“甲型H1N1流感”這一時政熱點,教學中教師可預先讓學生上網查找相關資料并設置以下問題:(1)國家為防控人感染甲型H1N1流感,在財政上投入了大量的資金,這體現了財政的哪些作用?(2)用政治生活知識分析黨和政府為什么要高度重視防控人感染甲型H1N1流感工作?(3)對甲型H1N1流感的研究過程體現了哪些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教師在教學中巧妙設計疑問,讓學生討論,激勵學生質疑,積極引導學生去探索學習,引導學生大膽探索,各抒己見,暢所欲言。引導學生以學習基礎知識為主,從理論與實際的聯系中去理解知識和掌握知識,運用所掌握的知識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學懂會用。
三、利用網絡及其資源轉變課堂教學模式,增強思想道德教育的主動性,促進思想道德建設
教學中指導學生利用網絡,搜集素材資源,進行研究性學習,充分利用網絡的互動性進行探究式地學習,都將提升學生的學習品質,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益,促進知識目標和思想道德目標的統一。例如,在《傳統文化的繼承》教學中,教學過程以泉州地方傳統文化為背景,以學生設計泉州文化旅游線路為線索,通過多媒體展示“泉州文化旅游線路”探究成果,進而引導學生在情境中分析、體驗、感悟。這樣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將生活現象與學科知識緊密結合,通過情理上的引導,讓學生在范例分析中展示觀點,在價值沖突中識別觀點,在比較鑒別中確認觀點,在探究活動中提煉觀點,進而提升學生分析、創新的思維與能力。通過在教學過程中師生充分互動,運用多媒體、互聯網等信息技術設備,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育教學效果,使學生在學習過程的體驗中培養創新思維能力,實現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情感道德目標的高度統一,促進學生思想道德建設。
四、利用網絡及其資源拓展教學空間,促進學生道德價值觀念創新,促進思想道德建設
政治教學不能僅囿于課堂,在網絡迅猛發展的今天,政治課教學要充分利用網絡及其資源拓展教學空間,布置與學科知識相關的電子作業,引導學生在利用網絡完成電子作業的過程中促進學生道德價值觀念創新。開放化的網絡也能以寬容的態度,認可和接受未成年人群體特有的道德心理、道德規范、道德價值觀念和道德理想,從而為網絡社會和網絡文化的進一步發展奠定基礎。多元的網絡,無疑開闊了未成年人的價值視野,并進一步作用于他們的道德層面,促使其依據其自身的網絡境遇,不斷構造自身的道德體系。
實存的現代社會是一個價值多元、開放自由的社會,網絡社會較之這種實存的社會,其開放自由性與價值多元性有過之而無不及。有學者認為:“這是一個標舉創新的時代,更是一個富有創新的時代,網絡社會將人類創新的意念和行為推向更高的起點。網絡社會是剛剛介入現實生活的一種生存形態,網絡社會的生存規則尚處在始建狀態,全新的網絡社會需要年青一代去開發、創建,處在創新之中的年青一代更需要適應網絡生存的新道德的規約,這種規約不是社會主體道德的‘硬性規定’,而有賴于年青一代的自創自建,從這一意義上說,網絡社會是未成年人亞道德創新的熱土。”教學中拓展教學空間,引導學生健康上網,將網絡資源與學科知識有結合,必將有助于未成年人道德價值觀念創新,促進思想道德建設。
(作者單位 福建省泉州市外國語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