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課改以來,四川省義務教育階段信息技術這門學科便開始推行四川出版集團、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由四川省中小學教材審查委員會審定、四川省教育科學研究所主編的一系列教材。對這一系列的課改教材,我們至今仍在使用,若干年來站在一線的老師們,都深深感到此教材存在太多的弊端,給教學工作帶來很多的困惑,本文將以各年級教材中的一些典型為例與各級同仁共同探討之。
一、教材總目標設置準確,但在實際中難以達標
教材前言:在這里,同學們可以了解信息技術的發展及其應用對人類日常生活和科學技術的深刻影響;在這里,同學們可以學會獲取信息、傳輸信息、處理信息和應用信息的方法,提高信息能力;在這里,同學們可以參加有關討論,正確認識和理解與信息技術相關的文化、倫理道德和社會等問題,懂得負責任地使用信息技術;在這里,同學們的信息素養將會得到提升,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技能也將得到提高,這將為今后步入信息社會打下必要的基礎。這些目標空洞,在實際中難以實現。
二、教材由淺入深,螺旋或上升的設計理念是科學的,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難易、深淺的度教師難以把握,給教學造成迷惑
以“文件的保存及文件夾”的相關知識為例,我們知道,學習“文件的保存及文件夾”的最終目的是讓孩子們掌握:(1)知道什么是文件、文件名、文件夾;(2)能創建新文件、文件夾,能修改文件名;(3)能復制、刪除文件及文件夾;(4)知道不同類型的文件會有不同的圖標,要用不同的軟件才能打開;(5)明白文件有大有小,并能查看文件占用磁盤的空間;(6)明白什么是路徑,也就是文件存放的位置及其查找;(7)能樹立科學管理文件的理念,并逐漸養成科學管理的習慣。這么多的目的要達到,實屬不易,不是一兩節課就能完成的,可要讓學生明白這些,也不能一個學期或者連續好幾個月都專門學這個內容,那樣的話學生就會感到無趣了。
三、教材中所涉及的專業術語太多
專業術語太多,學生無法理解其含義,很多概念連感性認識都沒有,更不用說上升到理論了,因此很多課程上下來學生直說暈,而這些概念在以后的學習中幾乎得不到鞏固,再加上該學科參加不考試,教師也不想給學生增添不必要的負擔,就不要求學生非記住不可,所以孩子們很快就遺忘了,以后哪天你再問及此概念時,學生多數說“不知道”,或者說“老師沒教過”。如此教學“成果”,是教材設計者的初衷嗎?是教師愿意得的結果嗎?是學生希望的嗎?不是,因此我認為教材必須考慮此門學科的特點、學生的年齡特點以及學科在學校中的地位特點。畢竟,信息技術主要還是研究技術,否則只能是閉門造車。
四、教材總體設計讓教師和學生都難有成就感
義務教育教材從三年級到九年級,每期都在學不同的軟件,每個軟件都只是點到為止,有的學生根本還沒有入門,就被迫停止學習,轉移到其他地方,如此學而不精,東一下、西一下的,讓學生無所適從,也讓教師無法系統地教學。幾年下來,詢問學生:“你上了幾年的信息技術課,請問你學會了什么?”學生一臉茫然:“是啊,我學了這么多年,學會了什么呢?好像什么也沒有,又好像什么都學過,但要說會吧,又沒有信心。”而問老師:“你教會了學生們什么?我的天,我還真不知道,但我的確天天認真備課,認真上課,認真輔導,但我的學生會了多少呢?心中沒數啊,不好亂言。”問題好像太多真心希望我們的教材能聯系社會、學校、老師、學生的實際情況及需要來編寫,讓我們能把信息技術這門學科教得更好。
參考文獻:
四川省義務教育課程改革信息技術實驗教科書.四川人民出版社.
(作者單位 四川省雙流縣棠湖中學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