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職語文課程革新是課程改革鏈條中極其重要的一環。以人為本,為了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以業為先,構建面向“藍領”的語文教學新模式。充分理解中職語文課程改革的教學期待,努力構建新的教學模式并整合教學內容,改革評價考核機制,讓中職語文教學真正活起來。
關鍵詞:中職語文課程;構建新模式;整合教學內容;
一、中職語文課程改革的頂層設計
(一)以人為本,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語文素養是學生的基本素養,改革中職語文課程,凸顯其人文性,提高中職生的語文素養有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人格、形成良好的世界觀,從而能夠更好地讓學生在未來的擇業道路上實現自身價值,這是為中職學生所考慮的人本問題,不能忽視。
(二)以業為先,構建面向“藍領”的語文教學新模式
中職語文凸顯其工具性,既能夠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有效提升,也為打造學生的專業素質發揮出良好的促進和服務作用,同時更是長遠地為打造學生的生命素質發揮了重要作用。以業為先,構建面向“藍領”的語文教學模式,是中職語文教學的又一重要理念。
二、中職語文課程改革的教學期待
(一)構建新模式,在新課標的指引下,整合教學內容,革新教學方法
1.構建合作平臺,倡導形成自主學習能力
搞好語文綜合學習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綜合性學習過程的一個突出特點是“在多學科的交叉中體現語文知識和能力的實際運用”。這一特點具體表現為:
(1)綜合性語文學習必然要和其他綜合知識相結合,比如中職語文第一冊的第一個綜合學習活動就與學生對于旅游地理的知識相關;而“與先賢對話”的綜合學習活動則與哲學、歷史相關。在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教學過程中,我們欣喜地發現,不少語文教師已經一改“唯語文”的教育模式,鼓勵學生運用所學的各科知識解決綜合學習中遇到的問題,鼓勵學生將語文與專業相連,以凸顯中職語文教育的適用性,同時在很大程度上實現了學生合作、探究學習的方式的運用。
(2)以語文學科為主開展綜合性活動教學。在語文綜合性學習中,我們以語文為主,以學習語文為出發點,在老師的指導下,運用各科資源,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與不同專業的專業課相聯系,充分發揮其自主學習的能力,從而實現自主生成的目標。
2.整合教學內容,以模塊化教學形式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1)修訂實施性教學計劃,整合課程教學內容,將學生不感興趣的內容刪去,同時整合學生感興趣的模塊,如現行的中職語文教材中的現代文閱讀可整合為以下模塊:自然與人類、探索與真理、敬業與樂業、國家與民族、歷史與文化、科學與藝術等,這些模塊內容的教學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
(2)為更好地體現語文塑造人格的功能,增加詩文閱讀模塊,學校可自行組織編寫校本教材,教材內容以文學作品為主,包括優美的詩歌、精短的散文、微型的小說以及其他文質兼美的短文,要求學生每日誦讀并選擇背誦,語文老師可同學生一同賞析。
3.革新學習方法,最大限度地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語文學習的基本能力包括聽說讀寫諸方面,而要較好地實現這些學習能力,就要注意一定的方法。以語文課堂教學為軸心,向學生生活的各個領域開拓、延展,全方位地把學生的語文學習同他們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有機結合起來,把教語文同教做人有機結合起來,把發展語文能力同發展智力素質和非智力素質有機結合起來,把讀、寫、聽、說四方面的訓練有機結合起來,使學生接受全面、整體、能動、網絡式的和強有力的培養和訓練。
(二)改革評價考核機制,讓中職語文教學真正活起來
教育部制定頒布的《關于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深化中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意見》,明確提出“要改進考試考核方法,重視考核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建立有利于培養學生全面素質和綜合職業能力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教育部《關于印發〈關于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深化中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意見〉的通知》,文件中指出“要按規定開設高中階段職業教育必需的文化基礎課,提高學生文化素質,適應專業教學和學生發展的需要。中等職業學校的文化基礎課教育要更加注重知識的應用能力、學習能力和實驗能力的培養,保證必要的實驗和社會實踐環節”。
由上我們可以看出,在文化基礎課的教學和考核中,必須貫徹“重基礎、強能力、學習致用”的原則,從而更能具有“服務”意識的教學思想,思考文化基礎如何為專業理論及實驗、實踐服務,從而推進學生全面素質和綜合職業能力的培養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在此基礎上構建適應社會經濟發展客觀規律,適應職業教育自身發展的規律,適應職高學生特點及終身教育要求的職高文化基礎課程的教學和考核評價的新模式。職高語文學科的考核包含于整個文化課的評價考核機制之中。在考試方法的改革上,可構建多種形式結合,重在能力培養的評價指標體系。因此要在考試形式上要大膽突破,實施開卷與閉卷相結合,口試、筆試與面試相結合,知識測試與技能測試相結合等。
(作者單位 江蘇省射陽縣沿海中等專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