遷移是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它是把已學到的技能在學習其他類似新技能過程中所起的作用,是學習過程中普遍存在的心理現象,也是培養學生能力的重要途徑之一。心理學家根據遷移對學習的影響,把它分為“正遷移”和“負遷移”,而我們所要研究的是“正遷移”,即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所起的積極促進作用。在歷史教學中,如何應用遷移規律呢?
一、如何應用遷移規律
1.注意知識的縱向遷移
歷史包含古今中外,內容浩如煙海。因此,讓學生掌握歷史唯物主義認識論的觀點來分析,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往往尤為重要。如教《秦末農民戰爭》時,要學生對起義的背景學習清楚,理解大澤鄉起義的原因是秦的橫征暴斂、殘酷刑罰所至。當學生掌握了起義的規律后,對以后歷代農民起義也能順利分析原因,不外乎政治腐敗、土地兼并、苛捐雜稅、民不聊生,官逼民反。同樣,在學習中國近現代史時,使學生理解由于中國民族資產階級是產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這塊特定土壤,先天不足,有兩面性,所以它領導的革命勢必屢遭失敗,用唯物主義觀點來分析,就不難理解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二次革命”“護法運動”都先后失敗的原因。以上都是縱向遷移在學習上的應用。因此,不難看出,縱向遷移,就是以時間為經,以事件為緯,遵循從一般到個別不斷分化的原則,完成知識遷移,培養學生能力的過程。
2.注意知識的橫向遷移
橫向遷移相對縱向遷移而言,不外乎是以事件為經,時間為緯,加強本學科和相關學科之間的知識聯系,完成知識遷移,培養學生能力的過程。就本學科而言,既可在中國史和世界史內單獨進行,(就此點而言,橫縱遷移界線就不是很分明了)也可在兩者間進行。常言道:“文史相通”“政史不分家”。如講《工業革命》和《1920—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都可以和政治課中的有關產業革命、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相聯系。當然,在歷史教學中,會涉及許多地理知識,如講歷朝歷代的疆域、都城、中國名勝古跡等,應用知識遷移,使學生把史地知識相互貫通,達到既有歷史知識,又有空間概念的教學目的。
正確應用遷移規律,在教學上往往會收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良好的教學效果。在當前新課改中,遷移規律日益受到重視,正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識。
二、如何有效地促進學習的遷移
1.基礎知識的教學是促成遷移的前提
遷移規律告訴我們,就知識的學習而言,基礎知識往往要具有概括性和普遍性,學生掌握的基礎知識越多、越牢固,在學習新知識,形成新技能和適應新情況,解決新問題過程中,就越容易產生廣泛的遷移。所以,在歷史教學中加強基礎知識的教學是十分必要的,它是知識遷移的重要前提,又是促進遷移的有效條件。歷史課的基礎知識一般包括基本史實、基本概念和基本規律三部分。從總體上看,基本史實常常是形成規律性歷史知識的基本材料和基本條件,但在教學中,二者有時又是相互交叉的,教師只有從基本史實的教學出發,才能使學生形成基本的歷史概念,進而上升為規律性的歷史知識,為進一步運用這些規律性的知識去分析解決新問題,實現知識遷移創造條件。
2.利用歷史知識間的聯系,培養遷移能力
遷移理論告訴我們,兩種學習或兩種情境之間存在共同因素,是產生遷移的重要條件。但兩種情境之間存在共同因素,這一事實本身并不能保證遷移,關鍵在于學生是否認識到這種客觀存在,只有當學生學會對學習材料的分析概括,認識到二者之間存在的這些共同因素,才會產生遷移。在歷史教學中,這種共同因素集中表現為歷史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及其相似性,教師如果引導學生對那些相近和相似的歷史現象、歷史事件、歷史過程加以對比、分析、抽象、概括、揭示這種內在聯系,形成概念或概念網絡,那么,學生已掌握的歷史知識、方法、技巧就有可能遷移。
3.加強知識的運用,訓練遷移能力
由于遷移在歷史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師在授課時,不僅要有意識、有目的地引導學生進行知識遷移且應加強知識的應用,設置一些訓練遷移能力的問題,讓學生通過多次練習,自覺形成知識遷移的心理定式。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根據教材的性質和內容,盡量為學生提供應用知識的機會。當然,教師可以自擬上些題目,來訓練學生的遷移能力。所設置的問題可以是課本上找不到現成答案的,又是在新情況下可以運用已有知識經驗經過分析判斷解決問題的能力;但不能找一些過難、過偏、超出學生解答能力的題目,否則,將會增加學生的負擔和厭倦情緒,達不到預期效果。
(作者單位 吉林省通化市靖宇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