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反思學習,就是學生通過對數學課堂教學內容的反思進行學習、總結和歸納,即通過對所學數學知識的產生過程和內容的反思,鞏固所學的知識,并把已有的知識重新組合,產生出新的內容或思想,重構自己的理解。反思性數學學習是將數學作為一種活動來進行理解和分析,是在教師的引導或幫助下,由學生主體把要學的數學知識去發展或再創造的過程。它可使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成為有目標、有策略的主動行為;使學習過程變為探索性、研究性的活動,有利于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獲得個人體驗,激發個人的創造力。新課程標準中提到: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教師作為教育的主導,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應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從多方位、多角度進行反思性的學習,培養學生反思的能力,養成反思的習慣。
一、數學概念、數學公式教學中引導學生反思學習
數學概念一般是以準確而精煉的數學語言運用定義的形式給出的,具有高度抽象的特征,是學生進行數學思維的核心。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反思概念形成的過程,多問幾個為什么?深化學生的知識建構。教師還應重視引導學生對相似的概念之間不同結構與本質區別的反思,這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二、解題教學中引導學生反思學習
著名數學家波利亞在《怎樣解題》中對數學解題劃分為四個階段:弄清問題、擬定計劃、實現計劃、回顧,其中“回顧”就是解題后的反思,它是解題思維過程中的深化和提高。解題過程的反思,實際上是解題學習的信息反饋調控階段,通過反思,有利于學生深層次的建構。
課堂教學中要創設情境,加強對課本例習題的反思,引導學生進行類比和歸納,引發他們的猜想,發展他們發現、探索的解題能力,培養反思習慣,一般可以對容易出錯的題目在以下幾個環節中開展教學引導。
1.引導學生反思已知條件是否充分利用,也可以用一些已知條件不易充分利用的典型例子,以學生的錯解作為反面教材,引導學生進行反思。這樣可以有效地培養學生認真審題,充分利用已知條件的好習慣。
2.利用易錯的典型題目,引導學生反思隱蔽條件是否發現。有一些數學問題,它的條件由兩部分構成,一部分是明顯的,另一部分是隱蔽的。明顯的條件容易利用,隱蔽的條件不易發現,需要我們在解題的過程中仔細分析,合情推理才能發現,這類數學問題很容易導致錯解現象的發生。利用一些存在隱蔽條件的典型例子,讓學生從錯解中反思。這樣可以有效地培養學生分析和尋找隱蔽條件的能力。
3.引導學生反思分析與推理是否合理。數學解題過程中的自我調控,解題后的反思,能強化自我評價意識和優化思維的批判性品質,能夠加強對知識的理解,進而形成知識體系,優化認知結構,培養創新意識。
三、單元小結引導學生反思學習
引導學生對一單元的知識、方法進行反思總結。讓學生自行編制知識網絡,使知識更加系統化,而且對單元中隱含的思維特征予以反思,理清思路。反思自己對這一單元中知識的認識是否達到所要求的程度,自己對這些知識是否有了新的認識,原有的認識有什么欠缺之處,這種欠缺是如何造成的,如果需要補救必須及時進行。
通過反思溝通新舊知識的聯系,挖掘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促進知識的同化和遷移。在單元小結中通過反例方式進行反思訓練,誘導學生對自己獲得的結論進行反思:“相關結論還有嗎?”“這個結論正確嗎?”“有無反例?”讓學生在反思中將新知識得到內化,從而建構新的良好的認知結構。這樣有利于促進學生養成反思學習的習慣。
四、在課堂發言中引導學生形成反思學習習慣
在每堂課前五分鐘的自由發言時間里,發言的同學成了課堂的主角,其他同學則成了最大的受益者。通過數學交流,啟發了學生的思維和反思,促使學生思維向縱深發展。在數學交流過程中,好的解題經驗得到傳播,經典的錯誤得到控制,使學生在交流中學會反思與推理。
其實一個人內心的反思,常常是被別人的反思成果激發的。因而,從數學交流的那一刻起,反思就每時每刻伴隨著數學學習的全過程,學生認知正是通過內化與外顯的多次交替逐漸發展、完善的。學生在交流中表現著主體性,學生主體的發揮又反過來促進了思維的發展,能滿足學生對知識的不懈追求。
通過參與實驗的一點體會:讓反思記錄本代替傳統的課堂筆記和“錯題集”更有利于學生養成學會反思的習慣,提高他們的動手能力與探究能力,而這些改變必將最終增強這些農村示范性高中學生數學學科的學習能力,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學習水平。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課程標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7).
[2]芮偉興.淺談高中生數學學習反思能力的培養.考試:高考數學版,2010(Z6).
[3]俞宏毓.淺談數學交流能力的培養.數學通訊,2006(17).
(作者單位 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南安國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