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對學生課外閱讀的質量有明確具體的規定,從“質”上看,就是要學生“好讀書,讀好書”,在“量”上,具體規定了小學階段的“145萬字”的閱讀任務。課外閱讀不僅可以使學生開闊視野,豐富知識,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習慣,豐富課文內容,深化課內的閱讀效果,而且對于提高寫作水平起積極作用,使學生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和情感教育,是語文學習的重要途徑。
那么,怎樣才能指導好學生閱讀呢?
一、選好讀物
首先要有針對性地介紹課外讀物給學生,同時還要考慮到學生年齡和知識水平。
1.選擇的課外讀物應當是:一年級兒童適宜以圖為主,配以簡短的句子;二年級宜圖文結合,并從句子過渡到短文;三、四年級就要推薦些他們愛讀的簡短的故事、文學作品,促使他們的閱讀興趣向文學書籍過渡。同時教師還要注意向學生推薦多種題材的讀物,尤其是科學知識讀物。
2.要有教育性,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智力、情感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影響。
3.要注意廣泛性。體裁要多樣,要使學生受歡迎的詩歌、散文、童話、寓言和故事等應齊全。同時還要注意趣味性,讀物應是學生喜聞樂見的,能引起他們的興趣,以誘導他們自己去閱讀,從作品的表現手法看,小學生喜歡看敘述、描寫的,不愿看議論的;喜歡看人物性格和情節發展的,不愿看靜止的景物描寫。在篇幅上,他們喜歡看像語文課本上那樣簡短的,一兩天可以看完的,還希望是圖文并茂的。這樣使課外閱讀有計劃、有目的地進行開展,便會讓學生自覺地去閱讀。
4.為了給學生選好讀物,能夠具體地指導閱讀,教師首先要多讀課外書,特別要廣泛地認真閱讀兒童讀物。經常了解學生課外讀些什么書,同小朋友互相借閱,廣泛地從課外各種書籍中吸取知識,課堂上講授的知識就具有特殊的吸引力了。
二、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緊緊抓住精談精講,教會獨立閱讀的方法,以提高學生的獨立閱讀的自覺性。在指導閱讀過程中,開始閱讀時,應根據他的知識水平和閱讀能力,幫助挑選淺易的、簡短的、有趣的故事書或優秀作品的通俗本,這樣就會逐步調動起兒童課外閱讀的積極性,提高閱讀的信心和興趣。在閱讀過程中,隨著閱讀材料的進度布置相應的閱讀任務并提出閱讀要求,把課外閱讀內容作為知識的擴充,學生在課堂上學會了獨立閱讀的方法,在課外閱讀中,豐富了語言材料,擴大了他們的知識面。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及知識水平,要著重學會以下幾種閱讀方法:
1.按順序看懂文章。每讀一本書、一篇文章,先要感知文字,從字詞到句子,從句子到段落,從段落到全篇逐步讀懂,要弄明白事情是怎樣從頭說到底的,先說什么,再說什么,最后說什么。這樣對兒童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的提高都有很大的幫助。
2.分步閱讀,邊讀邊記。遇到一篇文章先通讀全文,掌握其內容,然后分步閱讀,邊看邊想,說的是什么人和事,懂得了什么道理,最后寫出簡短的讀書筆記。
3.圖文結合。在課堂教學中,先從題目入手,讓學生審清題目,再根據題目說出在學習課文前,想知道什么。低年級課外讀物大多數是圖文結合。我們堅持引導學生從看圖到學文,如指導他們看封面、書名、作者,讓學生從書句或封面畫上講講書中可能寫什么。圖畫能幫助兒童理解文字意思,使文字敘述更加形象生動,能敘述文字無法表達的內容。因此,要求學生讀文看圖,圖文并重。看完全書或全篇,要求學生能當眾講出文章的主要內容,堅持用普通話表達。在聽說讀寫緊密結合的過程中,堅持把字、詞、句有機結合起來,加深對詞句的理解,鞏固文中內容。這樣才能使學生具有一定的文字語言基本功和識字能力,為說話、閱讀、寫作打下扎實的基礎。
4.讀寫結合。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讀寫結合能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他是完成閱讀、寫作雙重教學任務的有效措施。為了培養學生最基本的讀寫能力,使學生讀寫的基本功能夠訓練得更加扎實些,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每組課文都有一個重點訓練項目,它既是讀寫知識的結合,又是指導學生讀寫結合最好的例文。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朗讀、背誦一定數量的文章,有了這樣的基礎,才能學為所用。課堂上所學的知識同課外閱讀結合起來,以課堂為基礎、課外作補充,兩者結合起來,效果才較明顯。讀寫結合,這是提高學生讀寫能力的一個好辦法,也是語文教學發展的一個方面,怎樣才能讀寫結合呢?一是以閱讀為基礎,把課文中的寫作因素與課文基礎知識緊密結合起來,這樣才能使學生懂得怎樣讀,怎樣寫。二是從學生的實際水平出發,有意識地把讀寫結合起來,切忌機械模仿,生搬硬套,要抓住事物的特點進行描寫、記敘,這樣作文時才能得心應手,順理成章。
課外閱讀是小學生豐富生活經驗,積淀人生智慧,提高自身素養的過程,只要為學生選好讀物,學會閱讀的方法,就能使兒童閱讀興趣和閱讀能力逐步提高,同時會有力地促進學生思想品德、智力和情感意志的發展和提高,大大有益于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開卷有益,只要學生讀,就一定會有收獲。
(作者單位 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鄭集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