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質教育的實施,不僅要求我們抓好智育教育,更要求我們做好學員的德育教育、美育教育。古典文學的學習,既可以使學員領略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燦爛絢麗,又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員的愛國主義情感,從古代偉大作家的身上感受他們高尚人格的魅力,提高對美的鑒賞能力。
一、古典文學的學習可以激發學員的愛國主義熱情,增進民族自豪感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縱觀中國文學史,字里行間流淌的都是熾熱的愛國主義精神和自強不息的奮進精神,可以說,這種精神貫穿整個中華文明史,是中華五千年民族精神的精華。在眾多的古代作家身上,我們通過閱讀他們的作品,可以深深地感受到他們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如先秦時的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為了堅持自己的“美政”理想,雖遭猜忌打擊,但仍“上下求索”“九死未悔”以致自沉汨羅江,用生命向世人宣告自己對祖國的忠貞之情;縈繞在“詩圣”杜甫心間的是人民的苦難、國家的安危、時勢的艱險,“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濟時敢愛死,寂寞壯心驚”;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投身報效祖國;陸游詩歌中“位卑未敢忘憂國”“一身報國有萬死”“枕上屢揮憂國淚”“壯心未與年懼老,死去猶能做鬼雄”“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映射著奪目的愛國激情,近代詩人梁啟超“亙古男兒一放翁”的盛贊正是基于陸游這種忠貞不渝的愛國激情而寫的。
二、在古典文學的學習中,可以從作品中感受、領會作家們的崇高品格,培養學員的高尚人格,增強社會道德感
未來社會國與國的競爭,是科技和綜合國力的競爭,但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人是第一不可或缺的要素,這就要求我們教育出來的人,不僅要有謀生的技能、知識,還要具備高尚的情操,健全的人格,完善的道德、社會責任感,以及面對困難和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我們正可以通過古代文學的學習,使學員在這些方面得到提高。
在古代作家的作品中,愛國精神、人生理想、憂患意識、仁愛胸懷、高雅情趣,伴隨著真摯、強烈、深沉的情感體驗往往聚集于真善美的人格追求中。我們在感受這些偉大作家強烈的愛國之情的時候,會深深地折服于他們偉大的人格魅力。司馬遷忍辱負重發憤著書,完成了被魯迅先生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巨著《史記》;“詩圣”杜甫的崇高品質更使我們深深折服,他所追求的是“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醇”的政治理想,無論他在仕途上怎樣飽受打擊,生活上怎樣困頓,從未放棄過?!案F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他總是深切地關懷人民疾苦,“安史之亂”爆發前,詩人長途跋涉回到闊別十年的家鄉,進門聽到的卻是幼子因饑餓而夭折的噩耗,想到自己可以享受“免租稅”的照顧,幼子都不免餓死,更深深地為天下百姓的命運擔憂。在成都,詩人在朋友的幫助下,擁有了一座暫時可以遮蔽風雨的茅草屋,心里想的卻是“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讓天下的百姓都有一個遮蔽風雨的地方,即使“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他這種由己及人的精神,體現出其偉大的人格;天才詩人李白始終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面對現實的挫折打擊,從不言敗,以至在花甲之年仍投筆從戎,渴望實現平生志愿;韓愈面對“安史之亂”后,人們對叛亂初起時,朝廷中的大小官員包括皇帝紛紛潰逃,只有張巡、許遠兩位將軍死守孤城的做法大潑污水時,拍案而起,義正詞嚴地駁斥了種種謬論。
三、學習古典文學,還可以提高學員的審美鑒賞能力
綜合素質的提高,還包括美感教育的提高。古典文學的學習,可以通過對審美對象的形象直觀和情感體驗,培養和提高學員的審美能力,養成良好的審美情趣,陶冶情操。
藝術是最高級的審美活動,藝術之美是美的最高形式。古典文學,尤其是對古詩詞的鑒賞,可以挖掘出詩詞內在的意象美,意境美,給人以豐富的審美享受。李白的詩讓我們盡賞雄奇奔放之美,其狀景摩形、懷古感今、抒情言志都充滿了奇思絕想,他的《蜀道難》汪洋恣肆地鋪陳出蜀道的艱險,鶴不能飛,猿不能攀,連太陽神所駕的六龍神車都要原路返回,人走在山路上可以摸到星星,其形象生動的描繪使讀者容顏變色;蘇東坡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以博大深沉的胸懷,奔放的激情,雄偉的氣勢讓我們領略了豪放之美;王維的“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描寫出的山中美景如此富于詩情畫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的詩在平淡樸實中洋溢著耐人尋味的情趣,包含著發人深省的人生體驗,這種樸素中見豪華,平淡中顯綺麗的審美境界可以說是前無古人的;杜甫的詩,可以讓我們感受到他那“沉郁頓挫”的慷慨蒼涼之美;李商隱的含蓄婉轉,釀造出一種曲終音饒的悠長韻味。
總之,實施素質教育,全面提高國民的素質修養,是一項長期的、艱巨的工程。古典文學正是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使學員的素質在學習中得到提高,得到完善。
?。ㄗ髡邌挝?天津市河東區職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