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歌賦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初中語文教師作為傳統文化的學習者和傳承者,在語文教學中應該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古典文化的熏陶和教育,讓自己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相互發展。
一、開篇導入,讓人耳目一新,引來滿園春色
課文導入的好差,是語文課堂教學是否成功的第一個重要環節。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導語,是奠定語文教學基調,營造良好課堂氛圍,搭建師生互動平臺的有效手段。因為自己是古典詩詞的愛好者,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喜歡用各種詩詞作為開篇導語,折一枝紅杏而引來滿園春色,掬幾朵浪花而蕩漾一江春水,栽幾株梧桐而引來美麗鳳凰,感覺受益匪淺。例如我在講授何其芳的現代詩《秋天》時,引用了學生比較熟悉的贊美秋天的詩句:“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同學們一起齊聲朗誦,熱情高漲,仿佛把醉人的秋色帶進了課堂,詠秋贊秋自然成了這堂課的“主旋律”。在講魯迅先生的《社戲》時,我在課件中引用了魯迅的“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我還引用了詩人臧克家的“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在講到諸葛亮的《出師表》時,我用了杜甫的“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作為新課的開頭。語文課堂應該是一個張揚個性,相互學習與提高的課堂,語文老師應該讓學生在學習中自覺接受優秀文化的熏陶,培養語文學習的濃厚興趣。
二、解析文意,加深理解,一切盡在不言中
語文教學,對文章的理解和賞析容易流于表面形式,空空而談。大而空的講解和說教,不僅枯燥單調,味如嚼蠟,其結果也常常如過眼煙云,很難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恰到好處地穿插運用古典詩詞,可以營造詩情畫意,給課堂帶來清新怡人的春風。比如在學習張曉風的《行道樹》時,如何幫助學生理解文中作者提出的無私奉獻的精神,我引用了李商隱的“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龔自珍的“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等佳句,這樣不僅加深了學生對作品主題的理解,而且讓他們學習興趣盎然,把現代文和古詩詞有機結合起來,相得益彰,互相提高。其實在文言文的學習中也可以巧妙借用古詩詞,化繁為簡,多面引申,旁征博引,會得到你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我在講授《世說新語·詠雪》時,拋出問題“白雪紛紛何所似”,自然而然引用了岑參的“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蘇軾的“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這和謝道蘊的“未若柳絮因風起”有異曲同工之妙,這樣教學形象生動,學生愿意聽,課堂氛圍也好,進而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就會很高。
三、變詩為文,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將古典詩詞轉化為自己筆下的文字,進行創造性作文,文白結合,雅俗共賞,是一條可供探索的好思路。如在講課外古詩詞時,我將李煜的《相見歡》改成一首現代小詩:“默默無語,一個人獨自登上西樓/舉頭仰望,天上寒月如鉤/梧桐遮蔽的寂寞幽深小院,關鎖無法消散的清秋/剪又剪不斷,理了仍然亂,是緊緊纏繞人的千頭萬縷的離愁/別是一種滋味壓在我的心頭。”我把它打印在字幕上,學生興致勃勃,他們發現原來語言凝練的古詩詞,竟也能變成如此生動而有浪漫氣息的文字。我在講詩與詞的區別時,特意提到了杜牧的《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我把它改成了詞:“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通過這種方式,使學生明白了詩與詞的聯系與區別。同學們在寫作文時,經常在自己的文章中加入一些古典詩詞,給自己的文章增加亮點。如某同學在文章中為了表明自己人生的堅定志向,引用了屈原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某同學引用了陸游的“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說明事情突然出現轉機。
四、寫作指導訓練,春風化雨,潤物細無聲
古典詩詞在指導作文訓練時亦可以大有作為。有一些同學在中考高考中嘗試用文言文寫作,讓人耳目一新。我們繼承古詩詞的極致,不只在于記憶的多少,更在于使之成為源頭活水。在本學期的小課題研究中,我們備課組集中智慧,嘗試把古詩詞滲透到作文教學中,學生很受啟發。首先是語言的美化功能,強化古詩詞的應用,可以打破作文程式化的語言模式,為行文鍍上亮麗的光澤。優秀的作文,常常展示了作者扎實的古詩文基礎,寫作時總能信手拈來,給讀者“雜花生樹,群鶯亂飛”的審美享受。其次是對主題的升華功能,古代詩歌中的好多哲理詩本身就是點石成金、升華主題的好素材。例如“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適用于“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愛國主義情操;“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適用于“志行高潔,保持本真”的主旨;“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適用于“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的鄉愁主題。恰當地引用詩句,無疑會給文章錦上添花,提升作文的思想品味,進而增加得分的亮點。
(作者單位 浙江省紹興縣湖塘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