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改是為培養具有競爭力的各種高素質人才、提高國民的整體素質而實行的。美術課同樣是以培養學生各方面素質為目標,努力提高學生的各方面素質,使每位學生都有創作的欲望和行動。但是,我國中小學的美術課程,長期受專業美術教育的影響,課程結構以學科為中心,強調學科本位,教學偏重技能訓練,課程目標定位不確切。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之一,就是對課程的性質認識不夠全面。現就新課改中的教學問題與對策略談一二。
問題一:學生依賴性強,創造性差
江澤民同志曾經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在知識的經濟時代,創新精神是社會重要的心理品質之一。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是根據美術教育的美學特征和審美心理活動特點提出的。但是,由于長期受專業美術教育的影響,加上他們怕自己的作品難堪而遭到別人的恥笑,逐漸形成了依賴的習慣。課堂上總是:“老師你畫黑板上我們比照畫”“你給我們做出來”,雖然當時感覺很好,作品也漂亮,但是作品上沒有學生自己的想法和創意,不能突出學生的個性,使教學陷入了困境。
對策
針對課堂上出現的情況,我細致地研究了美術新課程標準,找到原因,制訂了對策。陶冶了學生的情操,提高了學生的審美能力,引導學生參與文化傳承和交流,發展了學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形成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技術意識,促進了學生的個性形成和全面發展。
對策一:與學生一起欣賞探討名家作品,體會作家的構思
課堂上我精心挑選了幾幅有代表的中國的寫意畫和油畫,我們一起欣賞研究作品,讓學生用語言、文字表達自己的感受、認識、理解,在研究作品的線條、空間、色彩、明暗、質感的同時體會作者的感情,體會當時的意境。通過活動的開展學生明白了一幅好的作品是作者用心去作的,投入了自己的全部才是有靈魂的作品,才會吸引觀者欣賞,才是真正的作品。
對策二:與學生一起做,帶動學生的積極性
選定學生感興趣的幾種題材,如《明安與立體的表現》一課,結合學生的特點,與學生一起研究,說出我的感受,同時鼓勵學生大膽地說出自己的想法,然后師生一起畫,帶動他們積極參與造型活動,使他們體會到了造型活動的快樂,明白了結果固然喜人,但過程尤為重要。通過活動,學生們的積極性大大地提高了,并且還有了自己真正的作品。
對策三:與學生比賽,體會創作的樂趣
比賽對于小學生來講,他們都有一顆好勝的心,但是初中生在這方面卻表現得不是很強烈,對于這種情況我在課堂上故意說一些帶刺激性的話語,激起他們的斗志,師生比賽,提高了學生的創作能力。通過課堂上采取的一些措施,學生們逐漸適應了新的學習方式,作品有了自己的創意和想法,并能主動參與各種活動,興趣非常的濃厚,達到了很好的效果。
問題二:美術是無關緊要的科目,學不學無所謂
“美術是無關緊要的科目,學不學無所謂”這句話的產生是因為應試教育中不考這一科目,所以長期被人們所忽視,同時被人們所忽視的還有一點:美術文化是文化系統的一個子系統,是整個文化中的一個層面,它具有跨越許多文化要素的性質,同時又集中呈現在美術學科的領域之中,是整體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對于學生的這種想法必須加以矯正。
對策
對策一:觀察分析身邊的事物,了解生活學習離不開美術
生活是豐富多彩的,生活中的各種事物都是通過美術設計、造型等創造出來的:學生的文具樣式、身上穿的衣服、生活用品、建筑設計、課文中的插圖、古詩中的配畫等等。我們師生共同為社會的宣傳設計了宣傳畫,用宣傳畫的形式提示學校、社會中的人們社會公德人人講,文明之花處處開。學生們通過觀察、應用清楚地明白了生活中離不開美術,人人要美術。
對策二:應用美術,享受美術中的樂趣
在學習中我們采取小組合作或個人設計等方式,激發鼓勵學生制作完整的作品,將自己的作品應用于實際生活,如:書簽、名片、裝飾鉛筆盒、裝飾書包、裝飾手套等等,學生真正體會到了美術給自己的生活帶來的樂趣,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享受了自己的作品,改變了觀念。通過美術文化的學習,學生還可以較全面地加深對文化和歷史的認識,了解美術與政治、美術與人類、美術與社會、美術與生活、美術與情感、美術與音樂等方面的聯系,從而更自覺、更有目的、更有興趣的學習。
藝術對人的成長的教育意義是其他學科無法替代的。美術文化的學習為學生提供提高審美情趣、釋放創造能力以及人格自然發展的條件。通過美術學習,使學生認識到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差異和人類社會的豐富性,并在一種廣泛的文化情境中來認識美術的特征、美術表現的多樣性以及美術對社會生活的獨特貢獻。同時,培養學生對祖國的優秀美術傳統的熱愛,對世界多元文化的寬容和尊重。美術課程標準更為關注學生各方面的發展,而不是停留在學習美術這個層面上。全面綜合的美術教育標志著學校美術教育從美術學科教育走向了美術文化教育。
(作者單位 山東省濱州市高新產業技術開發區小營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