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地理知識的學習歸結到最后,就是“應用”二字,不管是直接的知識背誦,還是知識的貫通運用,都需要學生有一個“知識提取—甄別判斷—選擇方案”的過程,這個過程要求學生有著牢固的知識基礎、穩固的思考能力和合理的思維判斷,只有從根本上要求知識“合理有序牢固的納入”,方能做到“迅速準確的提出”。自主學習,將學生放在主導地位,提高其興趣和學習自主性,這樣有利于知識的穩固掌握和能力的提升,最后師心自用,將其融會到自己的血液中,做到“知識與我為一體”,提高學習效率和質量。就課堂自主學習的小組合作方式,淺談一下課堂教學的教學展開,拋磚引玉,希望得到專家和老師的指教。
關鍵詞:地理知識;小組合作;自主學習;討論交流
教師是教學主導,學生是教學主體,教師作為引導,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將學習地理變為探討地理,將“要我學”改成“我要學”,發揮學生自主性,主動吸納知識,形成思考,融會貫通,小組合作是一種不錯的方式。
一、布置預習任務,初步打造知識印象
這是小組合作學習前重要的一步,目的是讓學生知道學什么,建立一個知識的初步印象,為下一步學習打下基礎,能夠更加節約時間,游刃有余地進行課堂的討論、學習和思考。
以“地球的運動”為例,學生可以在課前自己了解一下地球自轉和公轉的知識,初步知道其含義,公轉時太陽的運動軌跡等,為課堂學習打下基礎,教師也可針對此列出知識點,引導學生學習。
二、列舉知識提綱,學生分組自主學習討論
首先,學生分組自主學習討論是小組合作學習的關鍵,教師根據學生數目,將全班同學分成若干小組,分別由學習較好和學習較差的學生組成,為的是互幫互助,互相取長補短,4~5人一組。
其次,教師在黑板上列出提綱,以地球的運動這一章為例,如下:
1.含義:地球繞著地軸不停地旋轉。方向:自西向東。自轉一周的時間約為一天(24小時)。
2.地理意義:晝夜更替和地方時差。
三、地球的公轉
1.含義:圍繞太陽不停地運轉。方向:自西向東。公轉一周的時間為一年(365天)。
2.地理意義:形成四季(春夏秋冬)。
3.二分二至。
4.五帶:熱帶、北溫帶、南溫帶、北寒帶、南寒帶。
這樣將知識點展現在學生面前,學生在各自的小組內,根據提綱要求,自己完全可以根據課本,一點一點找出答案,并形成自己的思考,打造自我感悟的知識體系。
四、小組討論交流,互相補充完善
小組內學生相互交流自己的學習總結,根據小組內的不同方案,進行自我的完善補充,互相取長補短,優化知識結構和體系,進行課本知識的第二遍理解。
五、班級內學習總結的交流
每個小組派出1~2名代表參加班級學習交流,進行知識的第三次整合,也就是將地理知識做進一步升華,完善總結,教師根據學生的提綱知識總結,進行地理知識的點評,鼓勵表揚好的,查找不足,詳細講解每個知識點的含義和本質,是引導學生從感性思維到理性思維的過程,并以提問的形式,啟發學生思考,找出自己學案的不足,進行補充。找出知識重點,比如本章中,“二分二至”的形成過程,要求學生能通過自己的語言描述出來,并能繪制成圖形,且能有效判斷此時的季節和節氣等。
此種方法,能在短時間的課堂之內,調動全體學生的參與熱情和學習積極性,均衡發展,避免單一學生的關注,人人參與,集思廣益,有效拓展知識面,更能深刻地學習和領會知識內涵,成為自己的東西。
參考文獻:
王民.初中地理教學策略.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07.
(作者單位 江蘇省淮安市洪澤縣共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