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素質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質、實現現代化的需要,是當前我國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方向。素質教育是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等多方面的培養和教育。而素質是指以人的先天稟賦為基礎,在環境和教育的影響下,通過人的社會實踐活動而形成的具有社會化價值的人格素質和個性品質,是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綜合能力的表現。
素質教育是以智育為核心的。素質教育主要著眼于培養學生的基本素質,開發學生的特殊潛能,發展其個性特長。它不僅要使學生的個性特長得到充分的、自由的、和諧的發展,開發智能,也要培養非智能因素;不僅要教會學生學習,還要教會學生怎樣學習、生存、做人。要真正搞好素質教育,還應充分依靠社會,形成學校、社會、家庭一體的動態運行機制。素質教育要以明天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為基礎,要充分體現出決策的超前意識,避免短期行為,避免培養高分低能、不適應社會需要的人才。
數學教育,特別是初中數學教育,它能培養人的正確思維。通過數學思維監控,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科學技術并盡快地轉化為生產力。數學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在提高人的整體素質方面有著積極的作用。所以,初中數學教學要把素質教育全面落實到課堂教學之中,逐漸使學生由“愛學”向“會學”轉變,以達到增強能力、全面發展的目的。
一、加強智能培養,重視數學思維方法的教學
數學的思想方法可以使學生更好地學習科學知識,培養學生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而智力、知識、能力又是構成人的素質的重要內容,它們有著辯證的關系;智力是獲得知識的基礎,能力是在智力和知識的基礎上形成的,反過來能力在某種程度上又反映了一個人的素質。因此,數學教學中加強智力培養,對學生良好的素質形成是非常重要的。
人的智力包括觀察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維能力和記憶力,它是一個有e1mjDtclmKWJ3tHa36CuBw==機整體,其中思維能力是核心,數學的每一步發展都是數學家思維方式重大變革的結果,而數學教學對思維能力的培養也早已被實踐所證明。
數學教學要改變傳統教學中教師講、學生聽的模式,要以啟發為主,讓學生學會方法,學會創造,體現出他們的主體作用。如“自學指導法”“趣味教學法”“閱讀歸納法”等。通過這些新的教學方法教會學生學習、思考,達到培養學生智力的目的。如教學“三角形內角和定理”一節時,讓學生按要求制作一個三角形,然后把其中的兩個角撕下拼到另一個角處,通過觀察作出結論。這樣,既鍛煉了學生動手、動腦的能力,又達到了培養智能的目的。
二、正確把握非智力因素,培養學生的個性品質
人的素質表現在許多方面,如能力、知識、習慣、觀念、意識、愛好、興趣、性格等,它們既包括智力因素,也包括個性品質因素。教學是培養人的主要途徑,它的最終目的是塑造完整的人,實現人的價值。而非智力因素可以轉化為人的學習動機,幫助學生確定學習目標,具有維持學習的作用,還可以對學習者起著調節、強化學習的作用。教師在實踐教學中,應注意學生個性品質和價值方面的和諧發展,發揮情感的積極作用,注意一切能利用的機會,啟發引導學生,多教給他們學習的方法,督促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教師本身在教學中應始終保持飽滿的情緒、良好的教風、刻苦鉆研的進取精神,以身作則,加強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對各類學生還應注意學校、家長、社會一體的網絡教育,對后進生要做好轉化后的鞏固工作,這就是非智力因素的教育。所以,我們在教學中既要注意智能培養,又要注意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性。只有兩者一齊抓,才能真正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
三、把思想教育與社會需要相結合,真正突出數學教學的作用
數學教學對提高人的素質的效果怎樣,只有在實踐中體現。也就是說,它能否在日常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用得上,能否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工作和學習中遇到的實際問題。長期形成的以“應試為主”的教育已不再適應素質教育的需要,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沒有達到為社會主義培養后備力量的目的。很多教師對書本中的實際問題不講或不重點講,不要求學生認真完成實習作業、填寫實驗報告,這就制約了學生動手、動腦的能力,這樣培養出來的人不適應社會的需要,走入社會也是有知無能的人。因此,必須進行教學改革,轉變思想觀念,改進教育教學方法,使數學教學充分體現素質教育的內涵,使學生在學好數學知識的同時,各方面素質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
四、努力提高自身素質,不斷加強師德修養
實施素質教育,教師必須有較高的業務素質,徹底轉變教育觀念,改變陳舊的方式方法,按照素質教育的要求,重新去把握大綱,鉆研新教材,探究新方法組織教學。細心地觀察學生的各項游戲活動及規律,熟悉學生的心理特點,了解學生的愛好和興趣,綜合分析、比較,同時借鑒別人的成功經驗,再進行篩選,制訂一整套適用于本校、本班實際的素質教學方案,有目的、有步驟地在教學活動中加以實施,這樣素質教育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良好的能力素質是教師進行施教工作的必備本領,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是教師最基本的工作。教師要善于獲取知識、不斷充實自己,才能不斷地滿足學生好勝、好動、好奇、好問的天性。這就要求教師有疏導能力,抓住學生不同階段思想的動態,因材施教。教師還要具備較強的組織能力,對學生的集體活動、教研活動、觀摩交流等要善于組織,創造多元化的教育方式,使教學活動有質的飛躍。
在教育不斷發展的今天,素質教育更是刻不容緩,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樹立積極進取的信念,把握機遇,處理好各種復雜的敏感的人際關系,與學生、家長密切溝通,用自己的模范行動去影響學生,使學生的心理素質沿著健康的方向發展。
(作者單位 貴州省織金縣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