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課程改革,在數學教學領域掀起了一場革命風暴,波及了數學教學的各個領域,從教材的編寫到課堂教學方式的革新,再到學生學業成績評價方式的改變,對我們傳統教學理念的沖擊是巨大的。通過幾年的實踐,面對出現的問題,課改也在悄悄地發生著某些變化,進行著適當的調整。從一開始的暴風驟雨式的改革,到現今改革步伐趨于平穩,課改正在走入理性發展的軌道。我認為課改的數學課堂最終要達到既有形式靈動而又有濃郁的數學味。結合本人的一些教學探索,認為數學課堂教學應倡導“三多”。
一、多“問”
多“問”即讓學生多質疑問難。學問學問,其實有一半是學,另一半是“問”出來的。多讓學生質疑問難,引導學生養成好問的習慣,能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在教學中,教師應多鼓勵學生大膽地質疑問難,使他們能不過分地迷信書本,培養對客觀世界的感受、把握能力。
如:我在教學第十冊《圓的認識》時,開課后先讓學生說說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面是圓形的,初步感受圓形在生活中的廣泛存在。在畫圓時,我重點指導學生利用圓規畫圓的方法。在學生掌握后,啟發學生“問”:如果手頭沒有圓規,該怎樣用其他方法來畫圓呢?這個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學生自然聯想到身邊的事物。
質疑問難是創造的種子,學生能提出有價值的疑問是人的一種重要的能力。正如愛因斯坦所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問題也許僅是一個數學上或實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看問題卻需要有創造性的想象力”。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解決學生的嘴,給學生發表獨立見解的機會,鼓勵他們多提出問題,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生學好數學知識的欲望,點燃創新的火花。
二、多“思”
多“思”即是鼓勵學生多進行思考,進行有價值的思考,從而促進思維的發展。課堂上教師要創造讓學生思考的機會,要善于激發學生思考的熱情。現今的數學課,學生的思考含量明顯下降,這是因為我們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精心鋪墊”與“積極引導”的結果,教學過程如行云流水,學生發現結論,探索規律很輕松,導致課堂數學味變“淡”了,讓人感覺索然無味。讓學生進行適度的思考,經歷“百思不得其解的困惑—茅塞頓開的激動—問題被突破的欣喜”的過程,從中品味思考的樂趣,發展思維的能力,獲得數學的思想與方法。
我在教學第七冊《找規律——間隔排列》時,遇到了這樣一道題目:“有一條線段,在線段上任意畫三個點,可以將線段分成幾段?”,學生解答時,在動手畫了以后,普遍覺得非常的簡單,一下子就看出了是四段。這時,我進行了反問:“假如有20個點呢?你也能通過慢慢地畫,得出有幾段嗎?”這一問,學生愣住了,很多人只是木然地望著圖,這個問題的設計就富有挑戰性,他要求學生必須先去總結出剛才畫三個點時題目中所蘊藏的規律,然后再將規律推廣應用到20個點的問題上。學生們進入了沉思,怎么辦呢?教師在此處偏偏給出寶貴的時間,讓他們去獨立充分的思考。靜靜的等待中,有人舉手了,又有人舉手了,時間不斷的流逝,舉手的人越來越多,我笑了,問題被突破的欣喜的表情同樣掛在學生的臉上。“將線段上的各個點當作物體,求有幾段,就是求這些點之間有多少個間隔,間隔數就是分的段數,把所給的點數和本來兩端的兩點相加,再減去一,就得到了有幾段。”這樣的回答沒有認真的思考是無法得出的。
三、多“試”
多“試”就是多讓學生自己嘗試去解決數學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自己的探究意識。《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強調:“數學教學要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探索等活動,體驗和理解數學,將數學知識應用于生活,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在一些開放的課堂教學中引入探究活動,讓學生充分體驗成功的快樂,有利于培養學生積極的數學情感。
如:我在教學第十一冊《按比例分配的問題》時,碰巧遇到學校要在學校大門的兩側澆鑄水泥地,于是我在課前進行了相關數據的調查,課上組織學生以“我是涇小小主人”為主題的探究學習活動,課上把我調查的水泥、石子、沙子的單位價錢;水泥地的長度、寬度、厚度:工人的工資等情況呈現給學生,學生分小組活動,嘗試計算出一共所需要的錢數,然后數據匯總,很快一份學校水泥地的預算造價表呈現在了黑板上。
后來我把學校的預算表拿來給學生看,發現與學校的計算差不多,為此學生們興奮了幾天。可見學生在有效的學習嘗試活動中既學習了知識,體會到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又充分享受到了探究成功的快樂。
總之,我們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要善于將新的理念與傳統經驗結合起來,發揮課堂教學的最大功用,從而把學生培養成為一個具有動手操作能力、豐富的想象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的人。
(作者單位 江蘇省寶應縣涇河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