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識經濟時代,創新精神是社會成員最重要的心理品質之一。21世紀的人才,不是考試的機器,必須具備學習、創新和創造性應用知識的能力。因此,培養小學生的創新能力是當今學校教育十分迫切的任務,它貫穿于課內和課外教學的全過程,而學科的教學是培養小學生創造性能力的主戰場、主陣地。美術教學過程的情趣性,表現活動的自由性,提供了創造活動最適宜的環境。通過美術課程培養的創造精神,將會對學生未來的工作和生活產生積極的影響。那么在新課標實施中如何在美術教學中培養小學生的創新能力呢?教學實踐中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建立民主的師生關系,營造輕松和諧的氛圍
小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需要一個民主、自由、和諧、開放的教育氛圍和環境。教學過程中師生雙方的情緒是互為影響的。教師心平氣和,學生則情緒自然,教者情緒飽滿,學生則勁頭十足。所以,美術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主動接近他們,了解他們的創作意圖和繪畫中遇到的困難。盡量減少對學生的行為和思維的無謂限制,給其自由表現的機會,學生在繪畫時可站可坐,也可以小聲哼著歌曲,不時大家做做腦筋急轉彎的游戲和聽聽學生們講的笑話。在黑板上沒有統一的構圖要求和造型標準,老師只規定主題和提供一些創作中需要的簡單造型參考。創作過程中不隨意批評否定學生,消除其對批評的顧慮,獲得創造的安全感,敢于表達自己的意見和見解。特別是學生回答的答案不合理時,教師就不能用“不對”“太差”此類話扼殺學生的興趣和動機,而要用勉勵性的話委婉地說出“不對”之類的話,鼓勵學生勇于發問,鼓勵他們敢想敢猜,表揚他們點滴的思維成果,以激發他們探求結果的興趣,達到標新立異。
二、引導學生展開想象,激活思維
創造力從何而來?一是扎實的基礎知識;二是創造性的思維。如果沒有扎實的基礎知識,即使有無限的想象力,那想象只能是幻想、空想;有扎實的基礎知識,而不去誘導,激活不與實踐相結合,那種知識只能是死的,沒有生命力的知識。因此,教師在美術教學時,既要教學生學會美術的基礎知識,又要激活學生聯系實際多問幾個為什么,可不可從另一個角度思考。
三、鼓勵學生求異創新,發展個性
在美術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善于思考,善于突破,善于創造性地設想和假設,以實現敢想和標新立異,實現創造性思維的流暢性、變通性和獨特性,達到學生的創造能力,那么如何來引發學生敢想和標新立異呢?首先運用設疑問難教學法,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其次可以借助“原型”,啟發學生多角度思維,最后在創作過程中允許反復,在失敗成功中培養能力。例如在教學《畫汗衫》一課時,我提示課題后就談話設疑:“平時我們穿的汗衫是怎樣設計的?”讓學生聯系生活中的汗衫設計說說議議,在說談中存疑激興,講解完基礎知識后,布置任務激疑:怎樣的汗衫既實用又美觀?當學生設計好汗衫外形時,我進行了多角度引導,先拿出設計新穎的汗衫實物給學生欣賞,讓學生從外形的角度去思考外形設計方案,找出色彩搭配方面的最佳組合圖案欣賞,達到最佳設計效果。當學生按自己的設計方案進行作業的過程中,感覺不好時,或者在設計中途停止時,我就引導或加以點撥,讓他們從失敗中解脫出來,啟發學生思維,再次設計新方案。
由于學生在繪畫方面的表現各有差異,教師應根據學生不同的個性心理,在教學中因人施教,因勢利導,使之都能得以發揮各自的優勢。學生創作練習時,作為教師應當尊重他們各人的個性,順其所長,幫助他們以獨特的繪畫形式來完成具有個人風格的作品,發展學生的個性。
四、帶領學生走出課堂,到生活中搜集素材
美國的一位著名教育家說:“知識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要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提高教學的效率,不僅要立足課堂,更要面向生活,走進生活。《全日制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中說:美術是人類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與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因此,美術學習絕不僅僅是一種單純的技能技巧的訓練,而應視為一種文化的學習。這就要求把各科教學構成知識圈,把學生的課外、校外生活提高到一定高度來規劃。組建一條由“課堂—校園—家庭—社會—課堂”構成訓練能力的驛道,按照“課中學—課中練—生活用”的能力訓練直線系列,發揮多方面的優勢,互補共存,在生活實踐中求得創新能力的發展。還以我在教學《畫汗衫》一課為例,首先在課堂上使學生學到如何設計汗衫的知識,其次帶學生到商場去參觀汗衫的式樣變化,進一步鞏固所學的知識,使所學知識實踐化。
總之,美術教學給予學生的絕不僅僅是學會畫些物體,而是為學生構架通往藝術殿堂的階梯,培養創造能力,使各方面素質全面、和諧、健康地發展。在教學中培養學生創造能力和創新精神的方法很多,但無定法,貴在得法。
(作者單位 江蘇省丹陽市正則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