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非要定見死不救罪的話,就是在潛意識里把大多數人假定為罪犯
10月13日,佛山女童王悅在廣佛五金城相繼遭兩車碾壓。監控視頻顯示,從王悅被撞倒到被拾荒阿姨救起的7分鐘內,路過的18名行人過而不救。10月21日,王悅經搶救無效離世,事件引起社會激烈討論。是否應該立法制裁見死不救?立法獎勵和保護見義勇為是否可行?社會道德滑坡與強調經濟建設、忽視道德是否有關?本刊記者就此采訪了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法律系副教授楊支柱。
1
社會輿論多將事件矛頭指向見死不救的18位路人,也有人提到女童父母的監管責任和司機的肇事責任,你怎樣看?
楊支柱:作為父母,他們失去了孩子已經非常痛苦了,不宜對他們有過多的指責?其次這很大程度上是意外事故,但是這個意外也能反映一些問題:比如現在城市的交通安全問題。
2
多數人將見死不救歸咎于擔心南京“彭宇案”在自己身上重演,你如何評價?
楊支柱:小悅悅這個事情與“彭宇案”不一樣。“彭宇案”多少會有些負面作用。孩子是被汽車撞的,那么多行人都不是開車的,怎么可能賴到你身上?這18個人可能是有人沒看清,有人習慣不愿意管閑事,當然也可能有人見死不救。
3
有學者評論此事認為中華民族到了最缺德的時候,這種說法是否有些過激?
楊支柱:這不是近來的問題,只是近來很多問題報道出來了而已,以前沒有互聯網,沒有手機拍照,很多問題沒有暴露。
4
你認為應該將道德問題上升到法律責任,制定法律制裁見死不救嗎?
楊支柱:當然不能。從邏輯上講,如果非要定見死不救罪的話,就是在潛意識里把大多數人假定為罪犯。凡是把大多數人假定為罪犯的法律都不會有好結果的。
5
立法制裁見死不救可以使社會的道德意識回升嗎?
楊支柱:不可能,人們會躲得更遠,現在可能是有人看見了沒救,以后人們都是繞道走,效果會更糟糕。道德是自由選擇的結果,哪有強迫的?
6
有學者建議可以立法獎勵和保護見義勇為,你怎樣看?
楊支柱:見義勇為重在補償,而不是要給多少獎金。人們做好事的時候根本是沒有時間思考,不太可能有利益驅動,獎勵是象征性的,更應該是為了社會風氣。
7
北大副校長曾經向校友倡議,鼓勵見義勇為。如果中間發生風險,北大提供法律支持和敗訴賠償。你如何評價?
楊支柱:這種做法出發點可能是好的,但作用是很壞的。一方面如果真的是誣陷的話,以后這種誣陷會更為肆無忌憚,這是鼓勵訛詐行為。
另一方面,可能會導致一些本來沒有做好事的人反過頭來說自己做了好事,因為這樣可以把自己的責任轉嫁到見義勇為基金上去。這對雙方來說都不是好事,只會是社會道德的進一步敗壞。
8
輿論認為,學校和家庭在道德教育方面有缺失,你怎樣看?
楊支柱:家長望子成龍,希望孩子上好大學,這給學校施加了不適當的壓力,學校也存在惡性競爭,除學習別的都不管。
9
當今社會道德滑坡是否與過度追求社會經濟發展、忽視道德建設有關?
楊支柱:政府GDP和個人收入被當作人生的利益追求,這肯定是對道德不利的。我覺得政府這么做只會適得其反,政府本身是花錢的,人們選舉成立政府并不是為了讓政府掙錢。
10
你認為應該如何重塑社會道德風尚?
楊支柱:養成良好的社會風尚在于政府調解矛盾,維護秩序和公正。政府的行為帶有很大的強制性,人們自由選擇的余地會越來越小,沒有自由選擇就沒道德評價可言。政府不要搞什么道德建設,只要維護公正,社會道德風尚就會慢慢好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