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我在費城的一次活動中結識了一對華裔夫妻檔,在美國房地產圈淫浸多年,名片頭銜卻是博士、牧師,英文說得遠比漢語好。
我對“老板+牧師”的組合產生了強烈的好奇:老板一做十幾年,同時以牧師的身份走江湖,還被教會圈子接納而不被視為貪財的叛徒,怎么可能?!
老板牧師出身商業世家,家里送他去讀哈佛,他卻對下海沒興趣,索性讀神學、做牧師,夫妻倆一起幫助流落到美國的柬埔寨難民。
年輕人在教會里貪婪地吮吸愛,卻拒絕任何約束,缺乏基本的生活自律和工作習慣。因為當地無法提供足夠的就業崗位,許多孩子一出教會大門就加入黑幫的販毒、斗毆。
牧師和同工們想為這些年輕人找出路,于是,一家房地產公司誕生了。“在教會,他們真的很難搞,讓他們不遲到都做不到;一進公司,很快就學乖了。”
“許多基督徒反對我們的做法,批評很激烈。當然,首先要評估商業機會、拓展信仰的機會,一般公司只追求商業利潤的回報,我們追求永恒的商業回報,基督才是公司真正的老板,所以一般人不敢冒的風險我們敢冒,而一般人默認的不規范的交易方式,我們堅決拒絕。”
“業績怎么樣?”“在同行里我們是成功的。有的項目我們真的賺了很多錢,也有的項目開發十幾年了一分錢沒賺到,我們照樣也在做。”
兩周后,我有幸聽到故事的另一半。其中一個情節是,公司在美國一個城市曾買下因大型企業遷出而瀕臨崩潰的一條街區,建成公寓租給當地的低收入階層。沒人看好這個項目,因為當地的環境、教育都很差,犯罪率居高不下。
附近一些公司最頭疼的就是向住戶收租金,經常遭遇劍拔弩張的沖突場面,他們很驚訝,“牧師老板”溫溫和和,竟也能收到房租!牧師的同工們與租戶交朋友,每有一戶人家簽約,他們就帶著合同和香檳上門慶祝。為了更了解社區情況并有權投票表決,有的同工賣掉高檔社區的房子,搬進來同住。
“窮人最需要尊重。他們很珍惜和我們的關系,甚至很小心地使用房間里的設備,生怕弄壞了,你不再租給他。當出租率達到75%時,公司就有利潤較好地運行下去;剩下的25%我們奉獻出來,免費讓一些慈善機構、NGO、學校進駐。一舉兩得,既支持了對的事情,也為社區的居民找來了好鄰居。”
“我不敢說這樣一個社區已經完全恢復了活力,但至少以前骯臟的角落現在看不到垃圾,有一點綠洲的樣子了。”
“我常常站在樓頂為整條街區禱告。” 老板牧師可能從沒一次說過這么多普通話,最后這句說得很吃力。我們都安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