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個月前,我曾給學生們布置了如何度過此生的作業。第二周上課,卻沒有一個學生將作業上交。
“既然大家對這題目沒興趣,那我們就繼續討論科學吧!”我說。出乎意料的是,好幾位學生表示反對,并說希望掌握更多的資料再去做功課。
我問誰有話想說,小胖子最先舉手:“我問過老奶奶,她人生中最重要的事就是念經,她說,每天念經,來生就可以再投胎做人、不用做豬狗!”
“大家是否贊成?”我問。
見孩子們默不作聲,我給他們講了一個故事:有個度假勝地叫作人間島,每個人都渴望一生能去一次。每年,某公司都會選出最優秀的員工,送他們到那里享受一個星期,作為獎勵。有一年,兩位度假歸來的職員被老板召見,甲職員指控乙職員每日放浪形骸、不成體統,有損公司形象。
乙職員坦承,那個島實在美妙。他走遍每一個角落,吃盡美酒和美食,晚上在海灘狂歡,躺在沙灘擁抱城巿難得一見的星云。
老板轉向甲職員,他忙著辯解:我沒有踏出酒店半步,每天都在房間里誠心祈禱,感謝老板給我的一切。
老板問他為何要這樣做,甲答:“不就是希望您下一年也選我去度假嗎!”
故事講完,我問學生,你會選誰去人間島?大家異口同聲地說:“當然是乙!”
“甲是個笨蛋!浪費了一次機會!”“不,他是個貪心的人,浪費了一個機會,還想占有下一個機會!”……
我想起當天美術課上教學生做的浮雕,拿起來放在桌上,學生們一擁而上,七嘴八舌地議論起來。
“大家想知道它原來是什么樣子嗎?”我隨手抓起一些還未用完的泥,摔在桌上,孩子們紛紛躲遠,生怕泥屑弄臟自己的衣服。
“大家現在明白了嗎?”
“老師的意思是,人生就像水和泥巴?”小雪滿面狐疑地發問。
“比水和泥巴更可憐!”我盯著一張張驚訝的臉,說:“水和泥巴可以放100年、1000年甚至1萬年,但人呢,數十年就完蛋了!打從出生那一刻起,生命就給每個人定了鬧鐘,每一秒都不停頓。人出生時就像泥巴,混沌不堪;知識是水,促使泥巴發生改變;而能力和堅持,決定了雕塑最終被打磨光彩的程度。人生是個創作的過程,美好的人生,能贏得別人的欣賞,不然,其他人便會討厭你。看,你們對待雕塑和泥巴的態度,是不是大不相同?”
直到下課,大家仍然對“人生意義”這個話題依依不舍。雖然見解大多還不成熟,但我多少感覺欣慰。這群孩子,竟然會對這個千百年來不知折騰了多少哲學家和宗教人士的話題產生興趣并開始思考,這便邁出了“不枉此生”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