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成長必須經歷三種活動:學說話、學走路、做游戲。由于熟悉的不能再熟悉、平常的不能再平常,以至于被不少人恥于談論。“效率意識、效果觀念、人文內涵”在教育中越來越得到了認可與張揚,但司空見慣的幼兒教育活動似乎并沒有引起人們的關注。
學說話、學走路、做游戲,是幼兒現實生活的表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幼兒的現實發展水平和發展需要。從內容上講,貌似簡單,實則復雜;學說話、學走路、做游戲,從過程上看,貌似乏味,實則豐富;學說話、學走路、做游戲,從體驗上說,貌似困難重重,實則充滿樂趣;學說話、學走路、做游戲,從教育學上分析,貌似自然而然,實則意味深長。教育與生活密切相關,幼兒的生活質量,一定程度上取決于教育的有效性,那就是如何讓幼兒積極、主動、愉快地投入活動中,促進幼兒身心更好地發展。
一、學說話——整體認知的典型
呱呱墜地時,孩子并沒有明確、清晰的語言,母親只是借助他們的表情或是動作去判斷饑餓、或是不舒服、或是寂寞。漸漸的,在不知不覺中,他們學會了發聲。從一兩個簡單的字艱難地開始,“媽”“媽媽”“水”;逐漸能夠含混地表達“媽媽水”“媽媽好”“媽媽包包”;繼而可以熟練地連成短語,“媽媽睡覺”“媽媽抱抱”“媽媽喝水”,最后說話變成了他們表達需求的手段,“媽媽,我要吃包包”。
說話是整體素質的展示,細小、瑣碎的因素,語法、修辭、句型盡含于此。幼兒經常接觸的事物無非食物(水、飲品、水果、饅頭、米飯),所需無外乎饑餓、疾病,他們只要清楚、準確地說明就可以了。“媽媽,我,包包”即使簡練,母親也能夠心領神會——孩子餓了;如果稍加修飾,“媽媽,我吃包包”,母親就更加具體地領會了孩子的意圖;“親愛的媽媽,現在我真的想吃‘老臺門’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