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綱要》科學領域的目標中提出:“對周圍的事物、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運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而幼兒對周圍的事物、現象感興趣,滿足好奇心并產生探索的欲望是需要活動材料為依托的。新《綱要》還強調:“提供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為每個幼兒都能運用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因此,教師要為幼兒及時提供豐富的、操作性強的、符合幼兒探索需要的材料,支持和引發幼兒積極主動地與材料相互作用。調動幼兒的積極性,從中體驗發現的樂趣,激發探究的欲望,使幼兒的探索活動更加深入,獲取豐富的科學知識經驗。
科學教育為我園的教育特色,科學活動是幼兒科學教育的形式之一,在對幼兒進行科學活動的過程中,我深刻體會到了活動材料的提供和選擇的重要性。那么如何科學、合理地選擇和提供材料呢?以下是我的幾點體會。
一、材料的選擇
1.材料的選擇要貼近幼兒的生活
要選擇貼近幼兒生活的材料,才能激發、保持幼兒的探索欲望。《綱要》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系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和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幼兒已有的生活經驗是探索未知的基礎,因此要在科學活動中提供幼兒日常生活中經常碰到的、感知過的或觸摸過的材料,引發和保持幼兒對材料的探索欲望。如:科學活動《紙能吸水嗎》,我為幼兒提供了各種在生活中常見的紙,有糖紙、牛皮紙、包裝紙、紙巾、皺紋紙等等,還有水和滴管,通過提問“紙都能吸水嗎?”來引發幼兒的探究欲望,讓幼兒在操作的過程中來發現,和材料產生了共鳴,體驗到了成功的樂趣。
2.材料的選擇要緊緊圍繞活動目標和內容
準備材料時首先要考慮到活動的目標。一個活動需要達到什么樣的目標,我們就要相應的準備什么樣的材料。例如在活動《讓陀螺鉆起來》中,活動目標為讓幼兒獲取有關陀螺圍繞中心軸轉動的經驗。我為幼兒提供了相應的材料,如:有洞的塑料玩具、木頭塊、硬紙板,沒有洞的胡蘿卜塊、形狀不同的硬紙板(正方形、長方形、圓形)等材料,讓幼兒在與材料的互動中積累相關經驗的同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這樣圍繞目標提供材料,才能保證材料在活動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3.材料的選擇要符合幼兒的發展水平
幼兒由于受年齡的限制許多材料不易操作,為此在選擇材料時一定要考慮到活動的材料是否符合孩子的發展水平,便于幼兒在已有水平上得到進一步的提高,即物化在這些材料里的教育目標和內容要在幼兒的最近發展區范圍內,對幼兒有一定的挑戰性。隨著幼兒水平的提高,材料的內容還要不斷地更換與調整。只有這樣,幼兒的探索興趣才能更好地被吸引,活動的內容才能更深入,才能提高他們的活動興趣,培養他們的探究能力。如在活動《蛋寶寶站起來》科學活動中,我為幼兒提供的材料有:瓶蓋、積木、沙包、皺紋紙、橡皮泥、杯子、電線、紙棍、毛線、……不難看出,這些材料都是他們身邊較為常見的學習用品或日用品,這些材料隨手可得。全班所有的幼兒都能在活動中得到成功的體驗,并積極投入在活動操作的樂趣中。
二、材料的提供
1.材料的提供要有層次性
分層次提供的意義在于根據幼兒探索問題的進展情況分批分層地及時增加材料,以使材料能真正引導幼兒進一步探索。如“讓蛋寶寶浮起來”的活動,我第一次呈現“蛋沉入水底”的現象,然后出示鹽、糖、沙子及其他輔助操作材料:杯子、水、鵪鶉蛋、勺子、筷子等,讓幼兒觀察并猜測什么東西加進水中才能使蛋浮起來,并讓幼兒選擇自己認為可以幫助蛋從水中浮起來的相應材料來操作驗證,最后只出示鹽一種材料,讓幼兒探索到底加多少鹽才能讓蛋從水底浮起來。這樣分層次呈現材料的方式,能引導幼兒層層深入地探究,獲取有益經驗。
2.材料的提供要有足夠的數量
只有提供充足的材料數量,才能保證每個幼兒在活動中的操作需要。但值得注意的是材料的投放也并不是多多益善,過多的材料有時也會對幼兒產生干擾。
3.材料提供前教師應先一一實驗
有時我們常常想當然的將某種材料投放到活動中去,然而這樣一來就會在活動中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如在活動《小船游游》中,活動前我認為報紙吸水快,報紙折的船一定沉的很快,沒想到由于提供的報紙有大量的油墨,在實驗過程中遲遲沒有下沉。因此準備材料時教師一定要先親手試一試,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一想,這種材料是否適合孩子操作,孩子能否通過操作明顯感知某種科學現象,積累相關經驗,獲得成功的體驗。
另外材料的提供還應該注意安全性,操作前教師一定要提示幼兒安全正確的操作方法,還要對一些材料進行加工、改進,如在活動中用到的圖釘、牙簽、釘子等尖銳物品時,都要將尖頭磨鈍了一些,再投放到活動中去。
綜上所述,在科學活動中教師要重視幼兒通過自身的活動主動獲取經驗的過程,注意圍繞主題內容與目標,為幼兒提供足夠的物質材料,充分發揮材料的作用,適宜地選擇材料和科學、合理地使用材料,以滿足幼兒的好奇心,使幼兒充分地感知、操作、探索、發現、歸納、概括,充分發揮材料在科學活動中的價值。
(作者單位 太原理工大學北區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