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常聽語文老師說:“作文難,難作文”,但也有的老師同樣也覺得“閱讀難,難閱讀”,教師教學閱讀時也不知道該從何著手,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小小的一篇閱讀短文學生也怕,老師
也怕,充其量也只不過是看一看,想一想,寫一點罷了。這種情況,顯而易見地暴露了我們語文教學中的缺陷和不足,究其原委,不是學生本身存在問題,而是我們平時忽視了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才造成了今天的這種局面。“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如果沒有“讀書破萬卷”作為基礎,又怎么能“下筆如有神”呢?過多地強調作文教學中存在的種種困難,而不去注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那怎樣才能有效持續地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呢?
一、激發學習動機,使學生喜愛閱讀
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也就是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人們從事任何活動的動力。我國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曾經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同樣的,學生有了閱讀興趣,才能從內心深處對課外閱讀產生主動需求。因此,教師要努力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讓他們愉悅地進行課外閱讀,快樂地接受自己想要學習的語文知識。
當然激發和培養學生閱讀興趣的途徑很多,如與學生談一談自己的讀書感受讓學生樂于讀書,或利用榜樣的力量來激發學生讀書的欲望,也可以發揮故事的魅力讓學生通過好奇心來主動地去閱讀等等。
二、注重閱讀方法,提高學生閱讀的能力
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都知道“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發現有的學生憑著興趣,凡有生動情節的內容就走馬觀花地讀讀;有的則讀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積累知識,吸取技巧,用到寫作上,顯然這樣的讀書方法是收效甚微的。因此,我們要進一步引導他們不僅愛讀,而且會讀,要讀得更好更有收效。作為讀書的指導者,我們應該向學生介紹一些行之有效的讀書方法。
1.我們要教給學生一些常見的閱讀方法。如:略讀法、精讀法、默讀法和摘抄評價法等。讓學生能熟練地掌握這些方法并根據自己的需要加以應用,這樣就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要注意方式的選擇。在閱讀的形式上作為教師要加以選擇,以便更好地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學生閱讀的效率。我們可以采用課外分組閱讀,收集儲備佳作名篇,也可以通過小組推薦精品短文,利用課外時間有感情朗讀,師生共同暢談感受的方式。通過這些不同形式的閱讀,學生既有了閱讀的興趣,也能對一些佳作名篇,名言錦句或是感受深刻的段子有了一定量的儲備,以便給學生作文和閱讀增添精彩!
三、開拓資源,保證閱讀質量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各地區都蘊藏著自然、社會、人文等多種語文課程資源”。五彩斑斕的鄉土文化是我們鮮活的語文閱讀教學素材。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了課文后,要找準切入點,順勢引入鄉土教材的學習,這樣既豐富了課堂資源,活躍了學生思維,又拓展了學習的空間,增加了語文實踐的機會,弘揚了鄉土文化。魏書生曾說:“課堂雖小,卻有著廣闊的鉆研天地,鉆進去,入了門,就會感到無窮的樂趣。”所以,語文教學不能只在由四堵墻圍成的物理空間中進行。優秀的語文老師,就在于他能把學生的目光由課內引向課外那個紛繁復雜的世界,使學生能在更為廣闊的時間和空間里學語文、用語文、增知識、長才干。學校、家庭、社會都要積極地為學生創設閱讀條件。
1.學校可通過家長會、家訪向家長宣傳課外閱讀對豐富學生的知識、開發智力、陶冶情操、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重要意義,要求家長多帶孩子到書店幫助孩子選擇合適的圖書。讓家長努力為孩子創設一個良好的讀書環境。
2.國家在逐年加大對教育的投入,教育事業應受到全社會的支持,學校應多方逐步完善教學設施。農村小學應建起圖書室,班級可成立圖書角。有了圖書室或圖書角,還要組織學生上課外閱讀指導課,讓學生感受課外閱讀的樂趣。
3.要培養思維的靈活性。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小學階段,正是各種素質全面和諧發展的重要時期,教師要用大課程觀,整合課程資源,綜合設計切實可行的教育活動,尋求學科間的有機滲透。才能收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總之,小學語文的閱讀教學,還有許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只要我們能有效地激發起學生閱讀的興趣,并加以正確的、及時的指導,讓學生掌握一種科學的閱讀方法,閱讀教學肯定會有一個新的突破。這樣我們的閱讀教學就不再是小概念上的語文教學,而是一種大概念上的能力培養。一個人的閱讀習慣和閱讀能力將會影響其一生,尤其是小學階段怎樣讓學生養成一種良好的閱讀習慣,這是教育教學中不容忽視的一點。這個習慣的形成,不僅是說我們的學生能經常性的閱讀,而且會善于運用科學的讀書方法,只要我們在平常語文教學中,不失時機地注意引導學生朝著這個方向努力。學生有了較強的閱讀能力,閱讀是語文教學中的攔路虎的說法也將會成為過去;經過我們不懈地努力,對“閱讀難,難閱讀”我們就可以揮手說再見了。
(作者單位 福建省永春縣坑仔口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