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提出了讓學生“學會與人合作,并能與他人交流思維的過程和結果。初步形成評價與反思的意識”的課程目標。如何理解“反思”概念?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反思”概念:“(1)反思是一種以人的活動及其結果為對象的思維活動或思維方式,比人的一般思維活動層次更高;(2)反思是一種自我反省過程,是一種帶有批判性和創造性的思維活動,是以追求理性為目的的自我意識,即元認知;(3)反思是一種探究實踐的問題解決,從而促進實踐合理化的行為;(4)反思過程中自我得到發展,特別是形成一種反思的能力。”[1]
促進學生反思的數學交流,教師首先應意識到:教師與學生交流的目的是逐漸推動學生去反思他們所做的解答,進一步得出正確的數學推理;教師要認識到,學會分析和反思別人的解釋是學生理解數學內容和過程的必經之路,而不要簡單地否定或肯定自己和他人的解釋;通常一個學生已有了對問題的一種看法,該學生能從另外一個學生對問題的不同看法的反思中獲益,例如當學生用代數方法解決問題有困難時,或者用此方法解決了,他們從其他人用直觀(如圖形)方法解題的觀點中可以獲益。教師對此有了合理的認識后,下面就是該如何交流了。
促進學生反思的數學交流,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嘗試:
“如果別人對你的想法不屑一顧,你就會對他們的想法嗤之以鼻”,因此,促進學生反思的數學交流,不能輕易否定對方的想法,而是先從合理性角度來認識其積極方面,再從不恰當處來認識,這樣批判性思考有利于促進反思性交流的發展,而不會阻礙交流
發展。
通過要求學生“出聲思考”以及教師和同學提出激發思維的問題,而不是簡單的“對”“錯”式問題,能夠促進學生動腦思考、重新考察推理過程、檢查自己的想法。
另外,還可以使用邏輯推論的交流方式來促進學生反思。邏輯推論這種影響技巧,是教師根據學生所提供的有關信息,運用邏輯推論的原則,引導學生認識其思維及行動可能引出的結果。運用這種技巧時,教師常常可以用“如果(假如)……就會(那么)”這一類條件語句。邏輯推論為學生提供了另一種思維方式,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式思維,預先想到事情發展的可能結果,進而使其意識到自己思維、言行的不妥之處,從而改變之,有利于學生理性思維的發展。
通過認真地傾聽和思考他人的觀點,尤其是反思過之后,學生能學會成為一個能進行批判性數學思維的人。“批判性思維包含三個部分:首先,批判性思維需要提出問題。這些問題包括需要問的問題,好的問題,問題能夠指向事情的本質。批判性思維需要覺察到那些需要解決的問題。其次,批判性思維需要努力用推理來回答那些問題。第三,批判性思維需要相信我們推理的結果。”[2]
參考文獻:
[1]涂榮豹.數學教學認識論[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12).
[2][美]GeraldM.Nosich.學會批判性思維:跨學科批判性思維教學指南[M].柳銘心,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5(1).
(作者單位 陜西省西安市戶縣秦渡鎮中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