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暑假后,我奉命半路接班,再一次當上了班主任。做過班主任的老師都知道,初一是培養習慣,初二是鞏固習慣。但是一上任,我就感到這個班的學生在初一沒有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進班后旁若無人地談笑;上課接話茬、隨便講話;自習課更是一會兒都離不開老師;作業從早晨收到下午還收不齊;老師表揚某名同學時,噓聲四起;外出站隊嘻嘻哈哈,半路上就不成隊了;值日生晚到,課間黑板常沒人擦;地面上隨處可見廢紙、空水瓶等等。
現實讓我不得不思考和尋找有效的班級工作的切入點和方法。我忽然想起曾經有一位學生家長送給過我一本《弟子規》和幾張相關的光盤,平日工作太忙,我還沒顧得上認真看。利用周末時間,我把書和光盤都找出來,進行了認真的研讀。這一讀讓我覺得眼前一亮,《弟子規》中既有為人子女的禮儀,還有為人弟子的規矩;不但有做人的道理,而且有求學的方法。這些不正是老師所需要教給孩子們的嗎?這不正是學生應該遵從的行為規范嗎?我決定在班里開展學習、誦讀《弟子規》的活動。
熟讀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理解。學生手中的《弟子規》小冊子里面對每一句的內容都做了詳盡的解釋,我想,如果讓學生自己去看,那么學習《弟子規》就有可能是走走過場,根本達不到預期的效果。我決定在讀報時間舉辦“班級講壇”,讓同學們仿照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的形式來解讀《弟子規》。但是由誰來講,如何講得讓同學們既愛聽又能達到最佳的效果呢?和班委們一商量,孩子們一致同意由同學們“輪流坐莊”,這正合我意。同學們輪流講不但能使他們和大家一起分享對《弟子規》的理解,而且能鍛煉他們的組織、表達能力,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為呢?
首先,班里的學習委員和宣傳委員把《弟子規》按照內容進行了劃分,安排好每天要講的語句。然后,進行“招標”,也就是讓學生們自己預定將要解讀的內容。說實話,一開始我是有一些擔心的,因為畢竟初二的學生有自己的想法,平時上課舉手回答問題的人都寥寥無幾,會有人來“投標”嗎?然而,出乎我的意料的是,“招標”工作非常順利,很快每天要講的內容都有人“中標”了。但是畢竟《弟子規》的篇幅有限,不可能讓每個學生都能有機會走上講臺。于是,我們安排沒有“中標”的同學負責搜集資料等輔助工作。
如何在短短的十幾分鐘里把自己負責的《弟子規》的內容講好、講透、講出自己的風格?經過一番討論,我和同學們商定了“班級講壇”的“規定內容”和“自選內容”。“規定內容”有:提前在黑板的左側書寫出自己要講語句;帶領全班同學誦讀;講解語句含義;講述自己的理解。“自選內容”包括:引經據典、播放視頻等。
經過一個學期的誦讀、學習,《弟子規》已成為我們班同學們約束自己做人、做事的行為規范。在以后的日子里,我還會帶領孩子們不斷地落實、踐行《弟子規》。我相信,這本蘊涵著中國古圣先賢智慧的小冊子一定會指導我們的孩子們成為有德行、講禮儀、會相處、懂感恩、有智慧的人。
(作者單位 河北省石家莊市第二十八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