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古詩詞教學中充分發揮詩詞所蘊涵的豐富的育人功能,使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審美素養得到提高呢?
一、有意識地用中華優秀文化對學生進行精神哺育,打好思想、道德、文化的底子
學生必須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具有相當的文化底蘊和健全的人格。詩詞中蘊涵深厚的文化,做人的道理,高尚的情操,審美的趣味,應有盡有,對情感的熏陶、精神的提升、習慣的養成、人格的塑造,起著無可估量的潛移默化的作用。學生學習、背誦,用這些優秀詩篇打好做人的底子,打文化的底子,底色亮麗,在人生旅途中將受用不盡。
例如文天祥《過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生死觀、價值觀,在誦讀時,可告訴學生:讀書在于明理,明做人之理,明報效國家之理。要抓住其中的思想精華,要有感情地朗讀,要達到蕩氣回腸的誦讀效果。又如杜甫的《望岳》,讀到“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時,可結合該詩引導學生領悟作者開闊的胸襟和立志奮勇攀登高峰的精神,告訴學生“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遠”的深刻哲理,啟發大家要奮發圖強,不斷挑戰自己,不斷步入新境界。
二、把握詩歌的詩情畫意,培養學生想象力,培養和發展創造意識
詩歌極具形象性,教學時要注意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和知識儲備,讓他們展開想象。如教學杜甫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這首詩時,為了引導學生感知領悟杜甫筆下春天的美景,可采用施特勞斯的輕音樂《春天圓舞曲》為學生朗讀配樂,鼓勵他們在如詩如畫的音樂的伴奏下誦讀,在閱讀過程中插上想象的翅膀自由翱翔,要思接千載、視通萬里,要用生動的語言描繪出這生機盎然、風光旖旎的迷人畫面,學生們對詩中景、詩中情從不同側面、不同方位進行理解,展現了作者筆下和他們心中美好的春天。然后鼓勵他們用美麗的色彩畫出令人心馳神往的春景,之后我讓他們討論po6W2lfuhVwz4WbrkGwr9/wRvmUgooIXdI+h+MF1BMo=“全詩的景物描寫反映出作者怎樣的心情”?此時答案已水到渠成,學生們脫口而出:表達了作者歡快喜悅的心情和開闊的胸襟。
把握詩歌的形象,聯系學生實際,啟發學生讀出畫意,用生動的語言描繪出畫意,學生的想象創造意識就能得到發展。在教學杜甫的《登高》時,注意營造音樂的氛圍,以樂曲《橄欖樹》為引子,導入學習主題,激發學生興趣,在感知內容部分,配樂朗讀《流浪歌》,激發學生的情感和引起學生聯想,讓他們聯想起遠在異地的親人和流浪天涯的羈旅之人沒有什么兩樣,從而產生共鳴,體會游子的思鄉之情,并啟發學生討論主人公的心境如何,學生們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討論出結果:本詩表現了流落天涯的游子孤獨、悲苦、凄涼的思鄉之情,也讓學生聯系寫作背景,理解感悟在那時局艱難的戰爭年代,作者疾病纏身、身世坎坷的處境和蒼涼蕭瑟的感情。
(作者單位 河北省行唐縣口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