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生的自學能力、自我探究的能力,其核心——思維能力是終身需要的,也是作為教師應該注重培養的。課堂應成為師生平等交流的舞臺。教師只有改變“只見教材不見學生”的做法,適當地給學生留下一些“自留地”或“開發區”,才能真正做到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
關鍵詞:課堂;留白;師生關系
一、問題的產生——聽課后的思考
前陣子,全市組織英語上課大比拼,選手都是過五關斬六將的優秀老師。確實,他們設計新穎,形式多樣,一會兒熱火朝天地做游戲,一會兒采訪,一會兒小組競賽,最后還有課文拓展。老師語速快,引領學生一環扣一環,容量之大,課堂之嚴密讓聽課的我們贊嘆不已。但聽了四節課后,大家都不約而同地喊出了一個字——累!回想所聽的每一節課,我嚇了一跳,有的環節,作為英語老師的我都沒跟上。那大部分學生該是怎樣一種境況呢?反思我們平時的教學,為了完成所謂的教學任務或加大課堂容量,就滔滔不絕、眉飛色舞地講個不停,學生的回答不是蜻蜓點水,就是走馬燈似地換人,因此,統計一節課回答問題的學生,50%就在那幾個明星學生之間。我們不禁要問:這樣的課堂面向全體了嗎?有利于學生今后的發展嗎?
一幅畫涂滿紙,未必盡善盡美,大師齊白石畫魚畫蝦,簡約地勾勒幾抹墨,看似率性而行,看似恣意而為,看似空白無實,孰知,那一片片的空白,才是真正的智慧,才是真正的“畫氣”。觀者也會因此而富于想象,那魚那蝦,瞬間便隨思維活躍起來,在想象中,游走、嬉戲。教學時不妨也大膽加點“空白”?
二、“留白”的必要性
1.分析學情,“留白”是必須的
當今的孩子見多識廣,獲取知識的途徑也日益增多,平等意識逐漸增強,他們敢于思考,敢于質疑,敢于挑戰。他們已不滿足于老師講一我就記住一,他們希望在課堂學習中得到充分尊重。“讓我按我的需求來學”已成為大多數孩子的心聲。例如在教授7B
Unit 5 Reading時,我讓孩子們帶著問題讀課文,看誰能通過閱讀解決自己的問題,然后再看誰能給別人解決問題。學生讀書思考的積極性特別高,很多課前我認為很難解決的問題,學生自己解決了,這樣就把課堂還給了學生。教學過程中,師引導,生發揮,其樂融融,師生在零距離的輕松交流中,取得了心靈的默契。
讓師生共同享受課堂,是我們共同的愿望。教師只有改變“只見教材不見學生”的做法,課堂才成為平等交流的舞臺,才能真正做到教師關注每一個學生,關注學生的情緒和情感體驗,關注學生的后期發展。
2.為了學生的發展,“留白”是必要的
學生的自學能力、自我探究的能力,其核心——思維能力是終身需要的,也是作為教師應該對學生注重培養的重中之重。
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其關鍵在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思維品質。英語課堂是英語教學的主陣地,教師應培養學生對課堂中講述的內容,平時學習、生活中遇到的有關英語學習的問題多問為什么。這樣既能培養學生多思考,多問問題的習慣,也能使學生的思維品質得到鍛煉。然而可能是因為能力培養不能立竿見影,又不能像認知目標那樣可以及時檢測,在教學的具體過程中,就找不到或是很難找到體現培養能力的內容,當然也就不可能達成能力目標了。我們經常會自問自答;或當學生回答了一半時,教師為了節約時間馬上打斷了說“Yes,sit down,please!”等等;在英語習題評講中,教師說第一題,學生回答“A”,教師馬上說“Yes,next.”;如果碰到下面沒有附和的,教師就“自說自話”,有時會自說自話45分鐘,還要罵學生沒良心,“我在上面‘賣命’,你們在下面‘養病’”。也許教師會說要完成教學任務,要加大課堂教學容量,時間來不及,怕學生的解釋不正確,或是解釋時說出一些與問題無關的東西等等,但這些絕不能成為剝奪學生主體性的理由。
課堂教學的目標是多元化的,不能有任務觀點,不能誤認為教師講完了,學生學完了目標就達成了。從教學效果來看,課堂教學的確需要一定的容量,但這種容量是建立在質量的基礎之上的,容量加大了,沒有一定的質量作保證,又談何效率呢?那種機械的師生問答充其量只能算是對對答案而已。沒有思維過程,如果這樣的課一課接一課,把學生聽得昏昏欲睡,天長日久,提到學習學生就頭大,還能指望他們終身學習嗎?
而有些教師就做得比較好。在學生回答完了以后,不論是對還是錯,都再問一次“為什么?”讓學生將自己思考的過程再說出來,說不出來還可以請求幫助,請其他學生幫著說,再讓全體學生來判斷是否正確。
如果學生一下子還判斷不出來,就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爭論,最后教師再做總結,肯定每一個參與討論的學生的成功之處,讓學生看到自己身上的閃光點。同時指出他們在回答問題和討論時存在的不足。有時還讓他們結成學習對子,讓學生在學習中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時間是花得多了一些,但學生的思維能力、表達能力、參與意識、自主意識等多方面得到培養,而且還培養了他們經常問問為什么的習慣。看似少講了題,少考了分,但把眼光放遠,毫無疑問,這種做法更有意義。
三、備課不妨設計“留白”——when,how,what
備課時我們就要考慮,一堂課什么時候留白,怎樣留,留了白讓學生干什么。根據心理學的研究表明,青少年在不受干擾的情況下注意力能夠集中20~30分鐘。剛上課時,由于學生的注意往往還停留在上一節課或課間活動的有趣對象或其他操心的問題上,這里給1~2分鐘。或拉家常,或欣賞一視頻或聽一首英語歌曲,或者玩一個游戲,哪怕跟緊接著的內容關系不大,雖有浪費時間之嫌,但確實能使學生的注意力迅速轉移到課堂上來。接著如果安排教材的重點與難點時,學生會情緒高漲,積極而有效,20分鐘應該能搞定。這種“浪費”值!重點、難點安排于學習者的精力和注意力最佳時,當是老師的最高追求。上課已20分鐘,大半的學生會感到疲勞而注意力開始渙散。因此這時給學生留點白會受到多數學生的歡迎的。游戲、競賽、小組討論、瞬時記憶和馬上口頭檢測都不錯。接著的15分鐘可用來鞏固、拓展與延伸。下課之前,學生的注意力最易渙散,5分鐘的留白也是明智之舉。所以通過讓學生做練習、整理課堂筆記、兩人互查等形式,學生的盡頭又來了。
記得在教7B Unit 5 What a brave young man 剛開始時,我跟學生玩做運動的游戲,學生的注意力馬上集中于課堂,而且對新的詞匯也在玩中已經習得了。如:leg,arm,knee,face,mouth,hand,foot等。我馬上學著瘸腿的樣子,在哈哈笑聲中又加入I hurt leg. I can’t get out of the classroom. How sad!You must be careful! 一生馬上接OK! But never mind, we can help you!這樣不僅加強了師生間的情感交流,而且又很自然地過渡到下面課文的相互探討。20分鐘后,讓他們細看文章,提出想解決的問題,然后相互探討。這兩次的“留白”留得及時,留得有效呀!
“磨刀不誤砍柴工”。可見,單一枯燥的灌輸式教學必將導致學生產生厭學情緒,也給今后的自學留下陰影。因此,教師一定要適當地給學生留下一些“自留地”或“開發區”,也就是說,教師在教學的高潮處或知識的銜接處,或提問題之初或得出結論之后,留有時間,讓學生自主地或細細咀嚼,或反復品味,或變式練習,或廣泛演繹,或判斷得出答案,或提出新的問題等。總之,老師,給你的課堂“留點白”,會使你的課堂更精彩,更受歡迎。
(作者單位 江蘇省張家港市第五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