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課程的改革,老師們在課堂中充分利用新課程理念,大膽進行課堂教學改革,充分利用現代教學媒體開展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讓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但由于知識點的增加、知識難度的變化大、學習方法不恰當等原因,中學生的數學學習力在不斷下降。那么如何才能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提高學生的學習力呢?
一、創造寬松快樂的學習環境
快樂的學習環境包括師生課上的互動和課余的相處。美國心理學家艾伯特的“體態效應”研究表明:人獲得信息7%來自文字,38%來自語言,55%來自面部表情。在課堂中一個會心的微笑、一個逼真的動作、一個贊美的眼神、一句溫暖的體貼的話語等,都能激活學生的認知活動,讓每一個孩子在教學中體驗到快樂,讓每一個孩子在愉悅輕松、平等民主的氣氛中,主動地探究學習,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不斷培養學生的興趣。例如,我曾經在課堂上提出“半圓周長是圓周長的一半”,當時有個學生認為這個觀點是對的。我沒有立即給出正確答案,而是讓同學們分成小組立即證明這個結論是否正確。后來同學們通過自己畫圖、計算發現這個結論是不正確的。我隨即讓班上的一個學生給出了她的證明,她畫了一個直徑為4 cm的圓,通過計算,她發現整個圓的周長是(4π) cm,而半圓的周長是(2π+4) cm。
我告訴她,你的證明非常好,做得很棒!而對于那位立即得出結論的學生,我告訴他說,你勇于發表自己的觀點,這非常棒!我希望你繼續這么做!有時候我們看一些結論,結果似乎顯而易見,但是我們常常會被它的表面所欺騙,所以我們需要深入思考再做結論。這不僅不會損害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反而會更好地激發他們學習的熱情,增加他們對學習的興趣。另外,愛是學習的動力!老師對學生適度的期望也會成為學生間接的學習動力,課余我們要主動與學生交流,做到良好的感情溝通。
二、明確目的,集中講解
心理學告訴我們,注意力需要強有力的自我控制。但如果持續的時間較長,容易引起疲勞。據研究,聚精會神地集中注意力,7~10歲為20分鐘,10~12歲兒童平均為25分鐘。年齡越小注意力越不穩定。注意力越集中學習的效率越高,學生掌握的知識越牢固,因此我們要設計出合理的課堂學習活動程序。在課堂開始就明確告訴學生,這堂課上完后要達到的目的。不同層次的學生要求掌握內容的深度和廣度分別對待。例如,在講解圓的性質——垂徑定理時,我們以學習能力中等的學生為基準。我們要求中等及偏下的學生掌握什么是圓的垂徑定理?垂徑定理是怎么得來的?這個定理中又有一些什么細小的需要注意的地方?垂徑定理的基本應用在哪些方面。而對學習能力較好的學生則要求他們除了掌握垂徑定理的基本應用之外,還要求他們能夠十分靈活地運用這個定理解決引入其他知識點的變體應用題,比如引入直線或是函數,延伸他們的思維。為了讓學生牢固地掌握這些知識點,我們可以把定理的應用講解集中在上課5分鐘后的20分鐘內,這段時間也是學生注意力比較集中的時間。而之后的時間,我們則可以通過出題讓學生上臺畫圖講解解題的思路,通過數形結合或者多媒體演示等,并適時運用故事、幽默等形式,再次喚起學生強有力的注意力,讓我們的教學變得趣味十足,同時也讓學生在愉快的環境中掌握知識。在課后也可以留幾分鐘以出題形式把本堂課的知識及時鞏固、掌握,增強學生對學習的信心。
三、抓住學科特點,因勢利導
數學有以下特點:由一定的概念、定理、法則等組成的體系,具有較強的確定性、準確性和邏輯性;它是一門純理論的學科,從知識的應用看它具有應用科學的特點,即是一門具有實踐性的學科;內容多、觀點新、要求高。基于數學的這些特點,我們非常有必要將數學知識系統化,達到提綱挈領的作用。這樣學生在大考復習時就不用抱著整本書卻找不到復習的重點。我們知道二次函數是整個初中數學中最難的地方之一,這部分知識是中考的重難點。在學習二次函數時,我們可以做一個知識結構圖,主要包括三個版塊,即基本知識點(包括定義、定義的理解、表示方式等等)、性質定理及應用(基本及變體應用)。這里需要注意的是:基本知識點我們很多時候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而這部分往往是選擇題和填空題出得最多而且很多時候我們常常做不出來。而性質定理和應用這部分,我們是做大題的重要考查點,我們要牢固掌握這部分知識點就必須知道這些定理和性質是怎么得來的,最好自己單獨去證明一次,這樣會有深刻的印象,而且很多變體的應用就是課本上給出的基本證明和其他知識的混合和疊加。
提高學生課堂上數學學習力的方法有多種多樣,以上幾點是我在教學過程中的體會和感悟。當然,要想持續、更好地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力,我還要繼續通過實踐教學,不斷地進行總結和反思。
(作者單位 青海省格爾木市第十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