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中風;針刺手法;綜述
中圖分類號:R246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349(2011)03-0084-03
中風有著極高的發病率、患病率、死亡率、致殘率和復發率。在我國分別為219/10萬,620/10萬,116/10萬[1],80%和41%[2],且有中風病史的患者,約有1/4~3/4可能在2~5年內復發[3]。腦卒中致殘后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增加社會和家庭的負擔。因此,如何促進腦卒中患者偏癱肌群的功能極早恢復,提高生活質量,一直是醫學界研究的熱點和難點。
針灸對中風病的治療,從古到今,都很有研究,到目前已經達到很高的水平。比如針刺對中風腦血管功能的影響[4];對血漿內皮素含量的影響[5];對血清IL-6的影響[6]等。在對中風的偏癱肢體肌群的治療方面的研究,目前有以下幾方面:①針刺手法的研究:如“醒腦開竅法”[7]的創立及研究。“醒腦開竅法”這一學術觀點,經過了大量的實驗研究及臨床驗證,成為了目前指導臨床治療中風病最為普遍和前沿的理論[8];針刺頻率方面的研究[9~10];針刺時辰的選擇方面的研究[11]。②穴位組方的規律研究:通過研究穴位的主治作用來探討治療中風的規律[12]。③陰陽經脈主治方面的研究:根據陰陽經脈的主治規律來探求治療中風規律[13]。④針刺和康復手法的研究:這方面主要研究針灸和康復結合治療對中風患者的運動功能和ADL的改善情況[14~16]。⑤電針等其它綜合療法對中風的治療研究[17~19]。
1中風針灸治療手法現狀
1.1中風體針療法現狀石學敏等[20]在中風治療上多采用體針療法,主要有石學敏院士創立的醒腦開竅法;靳瑞教授創立的“靳三針”、“手三針”[21]主要取穴為:曲池、外關、合谷;“足三針”主要取穴為:伏兔、足三里、太沖;此外,體針取穴多以陽明經、少陽經、督脈經、膀胱經的腧穴的應用為主[22]。
1.2中風頭針療法現狀頭針療法是在頭皮部進行針刺以治療疾病的一種療法,其治療中風偏癱有著非常顯著的效果。
1.2.1頭針發展歷史在唐朝始見頭部腧穴治療中風的記載。李長君等[23]在總結中風病文獻記載,發現應用頭穴治療的腧穴依次為百會、風池、風府、囟會、曲鬢、完骨、天柱。此后到20世紀50年代后期,逐步形成了一門自成體系的新興針刺技術:頭針療法。在19世紀70年代以來,相繼有多種頭針療法用于臨床。如焦氏頭針、頭穴透針等。到90年代以來,各針灸醫家與現代的醫學檢驗技術相結合,在原有的基礎上出現了“顳三針”療法、病灶定位圍針法。周氏[24]檢索1980~1996年文獻,發現頭部腧穴使用頻率最高為百會、曲鬢、啞門、四神聰;頭部刺激區:運動區、感覺區、語言區;標準化頭穴線:頂顳前后線及頂旁1、2線。目前臨床常用的頭針療法為:(1)焦氏頭針[25]:以現代神經生理學為基礎,對大腦皮層進行詳細分區,在大腦皮層相應的頭皮投射區給予針刺治療疾病的方法。治療偏癱取穴為:運動區(上點在百會穴,下點在眉枕線和鬢角發際前緣相交處。其相當于大腦皮質中央前回在頭皮上的投影);感覺區(自運動區向后移1.5cm的平行線。其相當于大腦皮質中央后回在頭皮上的投影部位)、舞蹈震顫區(運動區向前移動1.5cm的平行線)血管舒縮區(運動區向前移動3cm的平行線)、平衡區(從枕外粗隆頂端旁開3.5cm,向下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線的4cm長的直線。其相當于小腦半球在頭皮上的投影。)暈聽區(耳尖直上1.5cm處,向前及向后各引2cm的水平線)語言區曲鬢(暈聽區中點向后引4cm)視區(從枕外粗隆頂端旁開1cm處,向上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線的4cm長的直線)。手法:得氣后以100~200次/分的頻率捻轉2min,期間捻轉2~3次,留針30min。(2)國際標準化方案頭針[26]:根據中醫經絡理論,分區定經,經上選穴,并結合古代透刺穴位的方法來制定頭針刺激區,該體系與頭部的經絡穴位關系尤為密切。其主要取穴區為:頂顳前斜線(從頭部經外穴前神聰至顳部膽經懸厘引一斜線,相當于焦氏運動區)、頂顳后斜線(頂顳前斜線之后1寸,與其平行的線,相當于焦氏感覺區);枕下旁線(腦戶穴外側3.5cm向下引一長4cm的垂直線。相當于焦氏平衡區)。手法:得氣后以100~200次/min的頻率捻轉2min,期間捻轉2~3次,留針30min。(3)頭部穴位透刺法:以傳統的經絡理論為理論基礎,以經典腧穴為刺激部位進行透穴針刺法[27]。(4)于氏頭穴[28]:于致順教授采用透經、透穴,起到一經帶多經、一穴帶多穴的整合作用,提出了“針場”的存在。頂區(百會透前頂、左神聰、右神聰,再向左右各1寸向前透刺。應用于運動障礙、感覺障礙等)。頂前區(前頂透囟會,其兩旁通天透承光、正營透目窗。應用于運動障礙、不自主運動、肌張力異常、植物神經功能異常等)。手法:在相應刺激區采用從刺(每區刺入3~5針,以將病變部位覆蓋為宜),留針期間捻轉1~2次,長留針(6~8h)。(5)菱形取穴區:石現等[29]研究認為:前頭部菱形區(前至神庭,后至百會,左右至曲鬢)為最佳頭穴刺激區。神庭透百會,百會透兩側曲鬢。手法:平刺法,針刺抵骨膜,每間隔一寸刺一針,在頭部形成菱形區,快速捻轉1min,留針30min,期間捻轉2~3次。(6)東氏頭針[30]:根據病灶側百會透太陽穴區,發現透刺治療急性腦出血有明顯療效,是運動誘發電位技術探尋到的刺激的最佳反應點,其與百會——太陽穴區的中點一致,從而認為該區為頭穴透刺治療偏癱的最佳刺激區。方法:病灶側百會透太陽穴;百會-承靈-懸里-太陽穴,貫穿頂、額、顳三區。手法:以1.5寸針灸針從上到下平均4針,行手捻針,日2次,每次留針30min。(7)顳三針[31]:是靳三針組穴中用于治療中風后遺癥的一組穴位,是靳瑞教授四十多年臨床經驗的經驗。方法:在偏癱對側顳部耳尖直上2寸為第1針,以此為中點向左右各旁開1寸為第2針、3針,針尖向下透刺。配以四神聰、風府透啞門、四關穴。手法:得氣后以100~200次/min的頻率捻轉2min,分別在進針后第10min、第20min、第30min捻轉,留針30min。(8)病灶定位圍針法[32]:以CT/MRI病灶定位為依據,將與病灶最近的相應頭皮劃一圓圈,由圓圈向圓心斜刺4~8針,針距2cm快速捻轉。(9)頭針手法[33]:捻轉法:200次的頻率,持續2~5min,留針期間,捻轉2~3次。提插法:刺激較強,速度快,幅度小<3mm。調神通絡法要求提插幅度大,行針同時要求患者運動患側。提插捻轉法:捻轉得氣后,再向周圍做多向提插,并配合患肢做運動。久留針法:不做手法,以延長留針時間增加刺激量。如于氏頭針。
1.3中風其它針刺療法現狀
1.3.1體針透刺[34]甲組:肩髃透臂臑、曲池透少海、合谷透后溪;環跳透承扶、承山透條口,昆侖透太溪、丘墟透照海。乙組:肩髃透臑會、曲池透支溝、髀關透風市、陽陵泉透陰陵泉、太沖透涌泉。
1.3.2耳針普通耳針及耳穴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