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標準》提出了小學數學教學,要實現 “使學生能夠正確地進行整數、小數、分數的四則計算,對于其中一些基本的計算,要達到一定的熟練程度,并逐步做到計算方法合理、靈活”的教學要求。那么如何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呢?我認為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一、培養學生計算的興趣
1. 創設生活情境進行計算教學
創設符合學生年齡特征與學生生活緊密相關的生活情境,引導他們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系,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如教學《兩位數加二位數的口算》時,教師創設情境:(1)二(1)班和二(2)班能合乘一條船嗎?(2)二(3)班和二(4)班可以嗎?從乘船這個現實生活中提取學習材料,從具體生活情境中引導學生分析提供信息與所求問題之間的關系,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與策略,能使計算教學與情境創設有機結合。
2. 利用游戲活動進行計算教學
如在練習口算時,可采取開火車的形式,提升學生數學興趣。
二、加強口算和估算
1. 重視口算訓練
口算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運用最為廣泛,在小學階段貫穿數學教學全過程,是筆算、估算和其他計算方法的基礎。如教學兩位數乘兩位數或兩位數乘三位數時,教師可組織學生多進行一些“幾×幾+幾”的口算練習??谒阌柧殤月犓愫鸵曀銥橹?,盡量少采用效率比較低的口答方式。
2. 培養估算意識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加強估算教學,可以提高學生對事物具有綜合性和概括性認識的能力。在學生掌握了一些基本的估算方法后,教師應該在平時的教學中加強滲透和訓練,逐步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
三、算法多樣化的前提下適時優化
算法多樣化不是教學的最終目的,不能片面追求形式化、全面化。在多樣化的算法中,很大一部分學生的思維是凌亂無序的,有些方法并不高效,甚至有些不合理,這些都是正常的,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對于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教師要充分利用其他學生的不同算法,為這些學生提供模仿、學習的范例,引導他們掌握最基本的方法,使他們的算法逐步優化,思維得到逐步發展。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會自覺地對解題方法進行回顧、反思、總結、比較、自我調節,在進行“多中選優、擇優而用”的活動中,增強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意識,培養良好的思維品質。
可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有責任去引導學生通過比較、評價,進而掌握更好的算法,以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唐河縣第五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