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地理計算題是歷年高考的必考題型,本文提出用“列方程、解方程”的方法來解地理計算題,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理想效果。
關鍵詞:列方程;地理;計算
《全日制高級中學教科書 地理(必修)上冊》中,涉及很多關于時間、正午太陽高度等計算問題,高一學生甚至高三學生普遍感到困難。教輔資料中有關于正午太陽高度的計算公式:H=900-|?漬-?啄|,其中,H表示正午太陽高度,?漬為當地地理緯度,永遠取正值,?啄為太陽直射點的緯度,當地夏半年取正值,冬半年取負值。由于公式中涉及絕對值的計算,涉及取正負值(需根據南北半球季節相反確定),反而增加了學生(特別是高三文科生)的困難。本人在多年教學實踐中,摸索出用“列方程、解方程”的辦法來解決正午太陽高度的計算問題,化復雜為簡單,免去了學生背記公式的苦惱,而且還將地方時、區時、正午太陽高度等多種地理計算問題統一為一種模式,易于學生理解和掌握。下面結合實例講解“列方程”解地理計算題的具體運用。
1. 正午太陽高度的有關計算
例1(2002年上海高考20題)在北緯300附近的日光城拉薩安裝太陽能熱水器,為了充分利用太陽能,盡可能使一年內正午太陽光與集熱板保持垂直,集熱板與地面夾角的調整幅度為:A.23.50B.300 C.470D.600
解:①根據與太陽直射點相差多少緯度就相差多少正午太陽高度,列出冬至日拉薩與太陽直射點處正午太陽高度的方程:
②解方程,算出冬至日拉薩的正午太陽高度:
?=900-53026'
=36034'
?、鬯愠龆寥绽_集熱板與地面的夾角:
900-36034'=53026'
?、芡?,算出夏至日拉薩集熱板與地面的夾角為6034'。
?、菟愠鲆荒陜壤_集熱板與地面夾角的調整幅度:
53026'-6034'=46052'
∴正確答案為C選項。
2. 區時的有關計算
例2(2005年全國卷Ⅲ第3題)2005年3月28日23時9分(東7區區時),印度尼西亞的尼亞斯島附近海域發生8.7級強烈地震。不久相繼在該島西略偏北100千米海底和該島正南約190千米海底發生強烈余震,這些地震均發生在靠近兩大板塊界線的地方。據此回答:該8.7級地震發生時,紐約(西5區)為:
A.29 日10時9分 B.27日11時9分
C.27日12時9分 D.28日11時9分
解:①根據相差多少個時區區時就相差多少小時,列出方程:
?、诟鶕|邊時區的區時比西邊時區的區時早,解出方程:
?=23:09-12
?。?1:09
∴輕而易舉得出正確答案為D選項。
3. 地方時的有關計算
例3(2003年全國卷 )某學校(1100E)地理興趣小組在平地上用立桿測影的方法,逐日測算出正午太陽高度,垂直豎立一根2米長的桿OP,正午時測得桿影長OP′,通過tan=OP/OP'算出正午太陽高度,據此回答(1)該 小組每天測量影長時,北京時間應為:A.12:00 B.12:40 C.11:20 D.11:00
解:①北京時間即為1200E的地方時,根據經度相差10時間相差4m列出方程:
②根據東邊地點時刻總是比西邊早,解出方程:
?=12:00+0:40
=12:40
輕易得出正確答案為B選項。
?。?)3月21日,當該小組進行觀測時,下列城市中即將迎來旭日東升的是:
A.英國倫敦 B.匈牙利布達佩斯(約190E) C.土耳其伊斯坦布爾(約290E)D.夏威夷檀香山(約1580W)
解:①3月21日全球各地6:00日出,根據經度每隔150地方時相差1h列出方程:
?、诟鶕|邊地點時刻總是比西邊早,解出方程:
?=1100E-900
=200E
因此,正確答案為B選項。
以上三種類型的地理計算題,都用“列方程解方程”的模式進行解答,易于學生接受,便于學生記憶,利于學生運用。三種類型,一個模式,有效解決了文科學生最為頭痛的地理計算問題,大大增強了學生學習地理學科的信心,也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地理學科的興趣。
參考文獻:
[1]人民教育出版社歷史室.全日制高級中學
教科書 地理(必修)上冊[M].北京:人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