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授作為最古老、最傳統的教學行為,至今仍然普遍使用。課堂講授是學校教學中教師最常用的教學方法。在新課改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新方法出現了,但舊方法不一定就過時了,只要我們注意揚長避短,就同樣能發揮它的優越性。下面,筆者就以高中美術鑒賞為例,談談有效講授的策略。
一、講授要有內容邏輯
教師思維缺乏邏輯性,他在講授時就會出現語言混亂,出現說詞義不清的現象。因此為了美術教師在美術鑒賞課中避免出現此種現象,做到講授內容邏輯,一方面應該認真備課、備學生,盡可能多地準備本節中涉及到的內容,盡量使自己成為本節課的“專家”,這樣學生提出的問題,我們才能做出肯定回答。另一方面,要有意識地培養自己的邏輯思維能力與口頭表達能力。口頭語言表達能力,對教師而言就是在課堂中的“講述”能力。作為美術教師如果能有良好的口頭表達能力,我們很容易就把我們想表達的意思講清楚。即使在“自主學習”的課堂中,教師在師生互動中清晰的點撥、引領、啟發、強化,也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過去,沒有先進的多媒體工具,有的教師靠“干講”,還是迷住了全班學生。同樣的課,同樣的授課方式,有的教師上課就有這么大的吸引力。我覺得這個吸引力主要源于教師的知識含量與對問題的邏輯思維能力。央視播放王立群講《史記》、鮑鵬山講《水滸》、錢文忠講《三字經》……這些老師憑借什么只是站在講臺后“干講”就創下了那么高的收視率呢?我們應該反思一下自己課中的講授部分。我覺得,首要條件還是知識含量與對問題的邏輯思維能力。
二、講授要符合教學規律
第一,美術教師的講授方法要能引起學生的興趣與學習熱情,通過新奇、有趣的教學,使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中來。例如丁原美老師在講述世界名畫《蒙娜麗莎》時,用《SK狀元榜》中某環節的做法,讓學生根據描述猜作品——借助多媒體課件依次對作品進行了下列描述:這是世界上擁有最多發燒友的一幅畫,不要說藝術界,單就政界要員對它的迷戀就令人詫異:拿破侖擁有它時,喜歡把它掛在臥室內,每日早晚要獨自欣賞多次,有時竟能面對畫面佇立一天半日,入迷得忘記一切;大名鼎鼎的戴高樂總統每當心緒煩躁時,必驅車前往盧浮宮欣賞它,出來后便滿面春風,原先的煩惱蕩然無存;蓬皮杜總統則公開承認無法克制對它的心馳神往之情。世紀偉人邱吉爾曾經滄海,可他晚年有幸用消毒過的手指親撫它時,竟無法控制顫抖的手指;鐵娘子撒切爾夫人亦對它情有獨鐘,無緣享有真跡,就收藏了4幅贗品……這幅畫是什么呢?
第二,講授要突出重點,對關鍵的內容要講清楚,讓學生明白。例如,我們在美術中講文藝復興,主要講美術作品怎樣體現人文精神,但文藝復興實際跨度之大,涉及國家之廣,我們在一節課中不能一一講述,只能選擇最有代表性的意大利文藝復興三杰。我們重點欣賞拉斐爾的《草地上的圣母》、達芬奇的《蒙娜麗莎》、米開朗基羅的《被縛的奴隸》。中世紀的繪畫女人不能有表情,女人表情的外露是對神的褻瀆。通過這些作品我們看到了人的微笑與痛苦,反映出人的內心情感。與中世紀的干癟的圣母相比,女人有了肉感,變得豐滿。人是有感情的,人是有欲望的,人性需要被解放,這就是文藝復興倡導的人文主義。這樣,學生就對文藝復興的作品清楚明白了。
三、講授應淺出
有的教師很有學問,讀書很多,講課以展示前沿的、深奧知識為能事,可學生聽不懂,聽不懂就不再聽,學生就沒收獲。所以怎樣把自己知道的知識通俗易懂地傳達給學生,讓學生有所收獲,這是好教師所追求的目標,也是美術鑒賞中有效教授的目標。那么怎樣做到淺出呢?如講“浪漫主義”,它的定義是文藝的基本創作方法之一,與現實主義同為文學藝術上的兩大主要思潮。作為創作方法,反映客觀現實上側重從主觀內心世界出發,抒發對理想世界的熱烈追求,常用熱情奔放的語言、瑰麗的想象和夸張的手法來塑造形象。如果如此解釋浪漫主義,學生是很難理解的。教師必須進行“翻譯”轉換成學生容易接受、樂于接受的內容。這樣,學生有了直觀體驗,就很容易明白浪漫主義是靠動蕩的構圖與顏色的沖突來表達作者主觀感受的。再如講文人畫,先給學生幾個關鍵詞:職業畫家、業余畫家、宮廷畫家。職業畫家:以賣畫為生,由買家決定繪畫風格。業余畫家:堅持自己的理想,為理想奮斗一生。如朱耷的鳥雀都是白眼向人,實際是朱耷自己看不起清政府,蔑視清政府。宮廷畫家:為皇室貴族服務,服從于皇帝意志。如黃荃的《寫生珍禽圖》具有皇家的富貴氣。這樣,學生對文人畫就有了一個比較深入的了解。
總之,講授法雖然不是新方法,但只要我們高中美術教師認真思考,不斷探索,舊方法也能收到好效果。
(邳州市土山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