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在教學中要把歷史和現實生活相聯系,面向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選取學生關注的話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歷史中汲取智慧,養成現代公民應具備的人文素養,提高適應社會的能力。要使歷史教學回歸生活,就要求我們要學會:聯系生活、還原生活、提升生活、服務生活。
一、聯系生活——胸中有墨始作畫
案例1:《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建設》的教學片段。
曾經聽了幾節歷史課,其中有兩位教師上的都是川教版八年級《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建設》一課,有位教師是這樣導入新課的:每年的3月,美國的國務院就會發表《國際人權報告》,對世界各國的人權狀況指手畫腳。其中,肯定要對咱們中國的人權狀況大加指責,說中國是一個沒有人權的國家,民主和法制不健全,事實是這樣的嗎?從而導入新課。而另一位教師則以學生生活中所能接觸到的社會現實作為教學資源,如小到班級的民主選舉、村民委員會或居委會的民主選舉;大到人大代表的民主選舉等,設計合理問題,從而導入新課。
啟示:歷史教學中經常會涉及一些抽象的理論的教學,在這部分教學中,需要教師去聯系生活實際,選取適當的教學資源來幫助學生分析、理解。這些教學資源的選擇必須貼近學生生活,讓學生感覺非常熟悉。教師和學生始終處于一種互動的狀態,適時、適當地幫助、指導、啟發學生,在開放的教學過程中實施生活資源的共享,并最終建立一種關注生活、致力于改善生活的態度,才能畫出優美的畫卷。原來凸顯歷史回歸生活,還要求教師要聯系生活——胸中有墨始作畫。
二、還原生活——未成曲調先有情
案例2:表演——《重走長征路》(以《紅軍長征》這一課后的活動課為例)。
我準備了食用的野菜和用稻草編的幾雙草鞋?;顒诱n上,我讓學生代表穿上草鞋,到操場上急行軍,通過親身體驗,他們對長征有了現實的認識。緊接著學生又表演了長征途中的幾個感人的小故事,如《一袋干糧》《草地夜行》《七根火柴》等。遙遠的歷史鮮活的呈現在學生的眼前,讓學生宛若親身經歷了長征,感觸完全不同,引發了學生對長征的新的認識。在這個活動中,學生真正體驗了長征的偉大與艱辛。
啟示:歷史教學離不開情境創設,而情境創設的基本原則是還原生活。教師在進行情境創設時,要根據教學目標,以學生真切的現實生活為基礎,精心創設既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又具有思想教育價值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真切的情境中進行有意義的觀察、感受、體驗、分析、反思,進而對間接經驗進行內化。在上面的案例中,通過創設情境引出“重走長征路”,讓學生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得到真切的感受,在不知不覺中內化了體驗,真是起到了“未成曲調先有情”的作用,從而形成真實的體驗和認知。原來凸顯歷史回歸生活,教師還得還原生活——未成曲調先有情。
三、服務生活——學以致用會有時
案例3:活動課《訪家史、寫家史、講家史》。
家庭是人才的搖籃,訪家史、寫家史、講家史是一項十分有意義的主題活動。根據所學的歷史知識,把家庭的變遷放入歷史發展的長河之中,讓學生對抽象的歷史知識有了更加具象的認識,同時還達到了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的目的。
啟示:課程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但最終目的是為了生活。課程的教育意義在于對學生生活的引領,教學還應該以提高學生的生活能力為旨歸,指導和引領學生的生活實踐,幫助學生解決他們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問題,使他們過健康、有意義的生活。也就是說,我們要實現課程、教材、教學向學生生活的回歸,還應該致力于使課程、教材、教學,再回到學生的生活中去,對他們的生活產生積極的作用,發展他們的生活能力,引領他們更好地生活。這是課程、教材、教學的最終歸宿,也是“回歸學生生活”的本質含義。原來凸顯歷史回歸生活,需要服務生活——學以致用會有時。
總之,在歷史教學過程當中,必須以“學生的視點”輔之以“教師的引導”,去挖掘符合初中學生生活的素材。同時讓學生在有意義的生活實踐中得到啟示,理論得到提升,從而由認識生活到學會生活,由學會生活到熱愛生活,最后形成良好的素養和適應社會的能力,從而使歷史教學落到實處,讓生活因歷史教學的回歸而更精彩。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
育歷史課程標準(實驗稿)[S].北京:北京
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