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高考分數公布后,哈爾濱市高考狀元和狀元班學生的功課筆記隨即熱賣,部分學生十多天內可賣出上萬元,筆記大多被考生家長買走。專家稱高分訴求是狀元筆記受追捧的直接原因。
我估計很多人都會覺得,如此瘋搶高考狀元的筆記,似乎有點夸張。但我覺得,談論此事之前,必須換位思考一下。如果換成是你我,如果我們的孩子即將面臨高考,而你又想讓孩子考得好一些,會不會也這么做?
這些年,凡是與分數有關的教育話題,包括專家意見在內,矛頭無不對準應試教育的弊端。學校領域的教育理念,甚至家長的成才觀念,均遭受到輿論的譴責f61a5eee3eaf3f26beee66e4e3e949f8ae7d129cf9a5f3a920343e674bfe3618。但高考制度沒有變,譴責學校和家長追捧分數的意義總是有限。
狀元筆記受追捧,除了人們的好奇心驅使外,更重要的是基于這樣的邏輯:此人是通過這樣的方式奪得狀元的,那么,別的學生運用這樣的方法就有提高成績甚至奪得狀元的希望。而且,筆記僅僅是狀元自己根據個人情況而作,詳略程度完全因人而異,對狀元有用的筆記未必對其他同學有用。這與成功學一樣犯的是相同的錯誤:成功學就是總結成功名人的經驗,然后進行兜售,這些都忽略了個體差異的問題。
成功名人的經驗是應該重視,但不是一味地去模仿,而應該考察這些名人是如何解決具體問題的,有哪些不足,有哪些過人之處。然后,才是在借鑒前人的經驗基礎之上,創造性地解決自己遇到的難題。遺憾的是,成功學將那些成功者捧上了天,人們也把高考狀元視作毫無瑕疵的勝利者,然后僵硬地模仿他們的成功方法,思維上的偷懶可見一斑。
因為缺乏批判性思維,成功學的僵化思維模式才會四處橫行。這是教育領域急需彌補的內容,唯有讓學生具有鑒別領會別人和自己的習慣,簡單的知識傳承才會演變成為知識發展。可是,應試教育模式強化的是模式化思維,嚴重忽略甚至遏制了個體的思考力,批判性的學習思維難免缺少生長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