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稱“一個對兒子束手無策的‘70后’父親”投書媒體,講了他和“90后”兒子的沖突,發(fā)出抱怨,“現在的獨生子女面對的誘惑太多,社會給他們的東西太多,卻恰恰沒有給他們自然的、陽剛的培養(yǎng)”。認為“兒子現在的關鍵問題是:沒有任何責任感”,所以“為了彌補這一缺憾,我一直策劃著如何讓他吃苦”。到頭來“我想盡辦法讓他吃苦卻都失敗了”。(《中國青年報》)
“吃苦”沒能培養(yǎng)出孩子的責任感,說明責任感不是吃苦吃出來的。一個14歲的孩子已經不可救藥了嗎?好像也沒那么嚴重。不過,這位“對兒子束手無策的‘70后’父親”的苦惱也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我想,是不是該先從父母身上反思一番,我們究竟應該給孩子什么,而不該給孩子什么?
我也有個孩子,還是“00后”呢。一天吃晚飯時,孩子大概脖子不舒服,用手擦了一下,他媽媽就趕緊開電風扇。出點汗又有什么呢?我也不喜歡給孩子隨便買零食吃,但在他媽媽看來,我這一切都是吝嗇的表現,就是不舍得讓孩子享受。
我是一名鄉(xiāng)村小學教師,常常遇到隨便買東西滿足孩子欲望的家長,基本不分窮富。某些家長不是在滿足孩子欲望,簡直就是在縱容孩子的欲望,要是不經常給孩子買些亂七八糟的東西,就好像對不起孩子似的,把孩子的“胃口”給撐大了。有家長說,掙錢為的啥?不就是為孩子過得幸福嗎?孩子就從這一個個細節(jié)中一步步滑向欲壑難填的境地。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孩子被慣得就知道要什么就得有什么,一點不高興就折騰父母。尤其是經濟條件好一點的家長盡力在物質上滿足孩子,以自己的攀比來培養(yǎng)孩子攀比,等孩子欲望膨脹了,家長又開始怨天尤人,好像全都怪這個社會風氣不良,就不反省自身的市儈毛病。
我們這個社會一向有這樣的傳統(tǒng),父母不僅要把兒女養(yǎng)大成人,還要管兒女成家立業(yè),連照看孫子都成了老人“義不容辭”的責任。許多青年買房子結婚生孩子全靠父母打點,稍不如意就責怪父母沒本事,而很多父母自己似乎也覺得理虧,不把兒女喂足,做父母的就不合格,不讓兒女啃自己,為人父母就沒面子?!翱欣稀爆F象的存在與“發(fā)揚光大”,正是中國家庭傳統(tǒng)教育思想的嚴重缺陷所致。父母拼命掙錢,一心要給孩子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妄圖把孩子未來的一切都安排停當。孩子從小耳濡目染,習慣了享受而失去了奮斗的動力,還奢談什么責任感呢?這恐怕也是造成中國家庭“富不過三代”現象的根本原因。
作為家長,在物質上給孩子的太多,卻沒有讓孩子滿意,因為孩子對家長的辛苦并不了解,沒一點感受。我多次在學生中調查,發(fā)現很多孩子根本就不清楚家長干什么,更無從得知家長怎么干。家長不過是孩子的“冰箱”(只提供物質),家長在精神方面對孩子的影響不能說沒有,但都是被動影響。有多少家長主動引導孩子了解自己的奮斗,幫助孩子觀察并認識社會呢?不少家長跟孩子的交流很膚淺,所以,獨立、責任、創(chuàng)造之類在孩子的意識里幾乎不存在,而這些恰恰是孩子未來最需要的,卻不是靠“吃苦”所能汲取的精神營養(yǎng)。
培養(yǎng)孩子,還是要多多注意細節(jié),不要讓細節(jié)毀了孩子;不妨讓孩子早一點融入社會生活,讓他們早一點成為一個社會人而學會承擔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