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課程理念下,語文課堂必須是具有生成性資源的課堂,要想讓課堂具有生成性,就要從三個方面來做好。首先是認真備好課,在備課中應關注學生的個性和生活的環境,課前預設為生成留下余地。其次是要讓課堂具有生成性,就要讓課堂成為一個學生敢發問的課堂,通過學生的問題來促使課堂具有生成性資源。再就是教師在課堂上要有民主平等的作風,才能促使課堂具有生成性。下面就如何使語文課堂具有生成性談談我的看法。
一、認真備課是課堂具有生成性的前提條件
備課不但要備教材,還要備學生,不但要備教參,還要努力擴充與教材相關的知識,還要對教材進行深入挖掘,有教師自己的理解。在傳統的教學中,一個優秀的教師對教材、教參的熟悉,可以說倒背如流,教學設計詳盡無比,具體到每一分鐘該做什么都已經預設好,教學內容呈現順序和各個教學環節的安排上都有明確的規定。課堂就是按部就班地開展教學。這種剛性的教學設計影響了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的彈性生成。這樣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會對課堂中的生成資源視而不見或不能及時處理,不能充分利用這些寶貴的資源組織學生進一步深入學習與拓展生成。教師很容易在備課中忽視學科知識與學生經驗的有機結合,忽視學生的整體感受與主觀能動性,忽視學生與社會生活的聯系,因此,忽視了學生的意義生成。在新課程理念下,教師在備課中就應考慮到學生,要把學生當成重要生成性資源來對待,了解學生的個體差異,心理認知水平和學習需求,這也是有效實施生成性課堂的前提。學生所處環境不同,他們的理解就會大不一樣。只有在備課中考慮到了我們的學生,才能讓我們的課堂靈動起來,課堂才能具有生成性。
要想讓課堂具有生成性,在備課時我們還要多想幾個意外,學生會在課堂中想到哪些問題,我們教師如何來應對。要想很好地應對這些意外,就要求教師對教材的熟悉不能僅僅停留在課本和教參上,要深究教材之意,必須走到教材之外,給我們在課堂上留有更多的余地。例如,在講授《林黛玉進賈府》一文時,如果教師對《紅樓夢》不熟悉,就很難應對課堂的變化,很難促進問題的生成,也難以給學生帶來興趣,這種情況下課堂也就沒有了生機。有時學生會問:林黛玉總是哭哭啼啼,賈寶玉為什么還要喜歡她?諸如此類的問題,有時候會讓我們的老師措手不及,不熟悉原著的,就只能回避。如果教師有了充分的準備,會引導學生更深入地探討人物,把對人物的理解放置在整本小說中,在教師的引導下對人物了解會更深入,或依據學生的問題來設計新的問題,讓學生在探討中提升對文章的理解,課堂的氣氛就能活躍起來。
二、設計問題是課堂具有生成性的基礎
要想讓課堂成為一個具有生成性的課堂,課堂就要成為一個問題連連的課堂,成為一個研究性的課堂。在新課程理念下要求我們的課堂要有變化,要活躍,教師們都努力向著這個方向發展,要把一言堂改為多言堂,努力從演員向導演轉變,變成導演也就盤活了課堂,在課堂上盡量安排很多學生發言,但有時也容易落入自己的老套。所有的問題都是老師設計好的,只不過有了明確的分工,或是變換了各種方式讓學生活躍了起來。表面上熱熱鬧鬧,其實骨子里還是死板的,沒有為課堂的意外預留更多的時間和空間。課堂上不單要有教師提前預設的問題,還應有生成性的問題。隨著同學討論而生發的新問題,在課堂上,有時更有意義,能有助于學生對文章的理解。例如,教師在講李清照的《醉花陰》時,教師在分析“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時,講到“瘦”體現了詞人之情,尤用黃花比喻得好。有同學喊到用豆芽比怎么樣,針對學生的這一想法,教師就讓學生展開了討論,用豆芽和黃花的區別,在討論中學生總結出幾點:(1)黃花比豆芽雅,豆芽太俗,只能在口頭上說一說。(2)黃花與詞意相合,詞人在前面就寫到了東籬把酒黃昏后,這里自然想到黃花。(3)黃花在古詩中就作為愁的意象。而豆芽只能說是瘦,寫不出愁來,黃花既能寫出瘦又能寫出愁,有詩歌的意境,有詩歌的藝術之美。
我們要讓課堂成為一個生成性的課堂,不只是老師的探究,更是學生對問題的探討,在討論中、研究中來深化我們對課文的理解。例如,在講《荊軻刺秦王》一文時,很多學生會質疑既然秦武陽那么膽小,荊軻為什么不向太子丹說明情況,把自己的朋友等來呢?這樣刺殺不就更有把握了嗎?可就這個問題讓學生在課堂上展開討論,學生會從多個方面去討論,有各種看法,在討論中教師加以恰當的引導,學生會對秦武陽、荊軻、太子丹有一個更深層的認識,對人物把握得更為準確。這樣課堂也活躍了,每一個學生都有參與的熱情,通過參與探討、研究解決了問題,讓學生能體會到參與的樂趣、找到了自己的價值,同樣也活躍了他們的思維。這樣的生成性資源是很有意義的,把握得好,能讓學生變換視角理解文章,教師也會有很大的收獲。
三、民主平等是課堂具有生成性的保證
要讓語文課堂具有生成性,教師民主平等的作風是必不可少的。在語文課堂上,老師會設計一些比較靈活的,而又具有很大爭議的問題,學生回答時會見仁見智,但也有學生故意出丑,也有借題發揮說一些奇談怪論,面對這樣一種情況,教師應如何來做呢?如果我們一棒子打死,很可能會挫傷學生的積極性,今后他們不再愿意發言。很多時候他們是被課堂活躍的氣氛所感染,口無遮攔;有時也是他們的思維跳躍性太大,對課文引發了這樣的聯想。教師有時也不妨把它看成是一種獨特的視角,教師也可以借題發揮,甚至設置成相反的觀點讓學生爭論,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這樣,不但解決了問題,也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教師一定要利用好這一生成資源。因此,教師要在課堂上努力營造一種寬松、民主的學習背景和情感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意識。
總之,要想使語文課堂具有生成性,教師在做好前面的幾個方面外,仍要探究更有效的辦法,讓我們的語文課更具新課程理念的氣息。
(盧龍縣大李佃子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