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職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不僅在于模式內涵的界定和向度的把握,更重要的是培養模式的路徑。面對高職教育與企業需求脫節的矛盾,構建高職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路徑選擇,對于培養和造就社會所需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文在解析了工學結合模式內涵的基礎上,論述了模式構建的向度和路徑。
關鍵詞:高職教育;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路徑;工學結合
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各行各業對具有高創新能力、高素質的應用型計算機專業人才需求量日益增加。高職院校計算機專業教育培養的是面向第一線的應用型人才,如何構建符合高職院校特色的計算機專業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高職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的工學結合模式,是一個科學的培養理念。離開科學的培養模式和培養向度的實際,都不能科學地、理性地認識和解決高職計算機人才培養過程中的各種障礙與問題。因此,深入地理解工學結合模式的內涵,全面、準確地把握證書認證和專業技能的向度,以及科學的構建高職計算機人才培養模式的路徑,對于發展高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一、高職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工學結合”模式的內涵
高職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必須充分發揮工學結合模式的優勢和作用。一方面要強化環節、夯實基礎,搭建工學結合模式應用平臺;另一方面要把握特點、合理安排,保證工學結合模式作用的充分發揮。其基本內涵包括以下內容。
1. 培養目標的內涵
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按高職專業目錄的分類是屬于計算機類群中的一個專業,其目標是培養計算機應用維護調試、應用軟件開發維護、網絡管理操作、各種流行軟件應用、多媒體文檔設計等領域的、具有較強實踐能力的高等技術應用性專門人才。工學結合模式緊緊圍繞這一目標,安排教學和培養工作的各個環節,做到教學培養有的放矢,使高職培養出的計算機專業人才能在企業熟練進行硬件操作、安裝實施、管理維護和各種軟件的開發、管理維護和使用,具有動手能力強、專業素養高、綜合素質好的特點,并能迅速適應崗位需要,且有較大培養和發展空間。這就需要圍繞工學結合模式的應用,根據學生未來職業崗位、職業活動范圍的要求來確定課程目標、選擇教學內容,把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學生應具備的知識、能力、素質落實到各門課程的教學之中。基礎理論教學以“必需、夠用”為度,以講清概念、強化應用為教學重點。專業課教學,將傳統的專業課程進行整合,按專業能力分成若干模塊,每一個模塊就是一種技能、一種技術,這就為工學結合模式提供了理論支撐。
2. 校企合作的內涵
工學結合模式,要求課程設置要以培養計算機專業技能為目標,以加強計算機專業針對性和實用性為立足點,注重知識和技能的結合,突出專業課程的職業定向性,符合職業崗位對學生知識技能的需求,充分體現實用性和實踐性。根據計算機專業崗位的要求,參照計算機職業資格標準,使計算機技術標準與教育標準相結合,建立起適合企業需要的計算機崗位能力體系、教學體系和評價體系,促進企業和學校的發展,實現校企雙贏。工學結合模式要求教師既是計算機專業理論行家又是計算機專業實踐能手的“雙師型”教師。培養“雙師型”教師的途徑,一是選派青年教師下企業進行實習和掛職鍛煉,在崗位上接受實際訓練;二是聘請或引進企業的中高級管理人員和高素質技術人員作為兼職教師。通過聘請企業計算機專家參與校內教學、走上大學講臺等多種靈活方式,同時安排學生適時到企業進行工作實踐的實習實訓和頂崗實習,使校內、校外真正成為完整的合作教育體系。這就為工學結合模式提供了實踐支撐。
二、高職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工學結合”模式的向度
所謂向度就是指對事物質的界限的把握。高職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基本向度,包括以下內容。
1. 證書認證向度
職業資格證書是國家勞動部對勞動者具有從事某一職業所必備的學識和技能的認證,是用人單位招聘、錄用的依據之一。為了適應社會對計算機應用技術從業人員的準入要求,必須以職業資格為導向,將證書制度納入課程體系,開展多證制教學。學校應積極與行業和企業合作,根據職業崗位的要求,參照相關的職業資格標準,使技術標準與教育標準相結合,建立起適合行業和企業需要的崗位能力體系、教學體系和評價體系,及時調整修訂專業教學計劃、教學大綱,改革課程結構,使其教學內容涵蓋職業技能鑒定標準,培養目標更貼近職業崗位需求,為工學結合模式應用做好“能力”的準備,強化了工學結合模式的證書認證向度。
2. 專業技能向度
專業技術培訓不僅使高職院校辦學更加貼近工作實際、貼近職業崗位、貼近社會實踐,更重要的是它使高職教育與工作變化、崗位職業變動始終融為一體。學生通過頂崗實習,提前進行社會實踐,將課堂所學知識及專業技能運用到實實在在的工作中,不僅增強了學生對實際工作的認識,而且還強化了專業技能向度,不僅增加了學生的實踐鍛煉機會,提高了學業成績,更重要的是能夠強化、深化學生對職業角色、職業實踐的認識,積累了工作經驗,起到了幫助學生開展學業生涯規劃和職業生涯設計的作用,實現了學生校內學習與崗位工作之間的無縫對接,使學生提早進入角色,縮短工作適應期,提高了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強化工學結合模式的專業技能向度。
三、高職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工學結合”模式的路徑選擇
高職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工學結合模式按照企業發展的需求,有針對性地調整計算機專業教學計劃,適時設置企業要求的計算機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根據職業資格標準和職業崗位所需的知識、能力、素質進行課程開發與教學設計。因此,我們應通過以下路徑提升高職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競爭力。
1. 構建一體培養機制
所謂一體培養機制,就是構建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為“一體”的機制,即變實驗室為課堂、變課堂為實驗室,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融為“一體”,使學生達到職業資格證書所要求的技能標準。一體培養機制突出實踐動手能力的訓練,改變過去純課堂教學模式,將課堂搬到實訓基地,將設備、儀器搬進課堂,對著實物講原理、工藝,按照實景講流程,拆開機構講結構,邊拆邊講、講練結合,增強學生感性認識和動手能力,做到生動、實用、高效。同時,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精選授課內容,擴大專業視野,加大知識力度,加強理解記憶提高課堂效率。“一體”機制的實踐還需要變革考試考核方法,公開職業資格標準,開放實驗實訓室,增加課外實訓時間,為通過職業技能鑒定考核創造有力條件。將教學過程的考核與職業技能鑒定考核結合,著重考核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同時也為職業技能鑒定的順利進行奠定良好的基礎,如實習實訓技能教學的考核內容、考核辦法、考核過程符合職業技能鑒定要求,經職能部門認定后,其考核結果可作為職業技能考核的單項成績;凡是通過各類職業資格認定的學生,可以免修該課程等。擬訂相應課程的操作程序和設計出達標測試方案,并根據行業、崗位需求要求學生考取專業類和擴展類資格證書,使教學內容與職業資格要求接軌,著力提高學生的知識和技能。“一體”培養機制完全體現了工學交替、相互結合的特點,其作用是利用“理論”——“實踐”——“再理論”——“再實踐”雙循環互動模式,使工學貫穿于人才培養的全過程。
2. 構建階段培養機制
所謂階段培養機制就是構建“1.5+0.5+0.5+0.5”四個階段的教學機制,即第一階段利用前三個學期(1.5)安排學生全日制在校學習理論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及部分專業技術課程;第二階段利用一個學期(0.5)安排學生在校內或校外進行實習實訓,培養學生操作技能;第三階段利用一個學期(0.5)安排學生重新回到學校對專業理論知識進行補充、提高;第四階段利用一個學期(0.5)安排學生到用人單位的具體崗位進行頂崗實習。將實習實訓安排在第四學期,就是要讓學生盡早接觸實踐,讓學生體會到在校學習的理論知識在實踐中的作用,更重要的是發現自身理論功底和實踐能力的不足之處。傳統的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是“2.5+0.5”模式,即在三年高職學習中,前五個學期在校內集中學習專業知識,最后一學期安排實習。此模式的不足之處是教學與實踐不能交替進行,理論學習時間過于集中,實訓時間短且又臨近畢業。最后一學期,學生要邊實習邊忙于就業,還要進行畢業設計等,使實習難以達到應有的效果。這種模式最大的問題是,學生在實訓實踐中發現理論知識欠缺時已經沒有再回到課堂進行充實的機會,畢業時自然沒有用人單位所需的“工作經驗”,分配難、能力低等一系列問題相應產生。通過構建階段培訓機制,使學生學到了新知識,掌握了新本領,更使學生深深感受到理論不足和技能不強,意識到了應該加強哪方面的知識、哪方面技能,從而回到學校有針對性地繼續學習深造。這樣,學生才會通過學習——實踐——再學習的環節,使實踐能力更強;參加頂崗實習,獲取工作經驗。通過構建階段培訓機制,能夠使學生在學習——實踐——再學習——再實踐的反復中,提高理論知識、實踐能力和社會能力,完善了知識結構,提高了操作技能,最終達到被社會認可的目的,使工學結合模式的優勢和作用得以充分發揮。
參考文獻:
[1]石偉平,徐國慶.以就業為導向的中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理論探索[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8(11).
[2]胡旭暉,萬啟常.在高等職業教育推行職業資格證書的探討[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2005(5).
[3]張書禮.談高職教育工學結合的規范和有效實施[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8(10).
(黑龍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