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一位教育家說過,作為一名優秀的教師,一定要有一顆高尚的心靈,以關心人、教育人為己任。是的,我作為一名多年從事班主任工作的教師對此感觸頗深。教育學生,是一種潛移默化的過程,只有懷有一顆“赤子之心”才能以自己的心去發現學生的心,這種以心發現心的藝術是用愛搭建起來的。
我們職高的學生大多知識基礎很差,沒有良好的行為習慣,沒有積極進取的思想意識,可以說在“生活”上他們是一張白紙,但這些學生從不乏聰明者、善良者。只是在“應試教育”的環境下,因為多方面因素最終成了老師眼中的劣等生,他們也因此喪失信心。是任這些孩子隨心所欲,像雜草一樣瘋長,讓他們的人生依舊懵懂、蒼白?職業道德的要求、一個教育者的良心告訴我絕不能這樣做。于是我在接管每一個班級時,都會通過各種渠道,對每個學生進行深入的了解,試著與他們做朋友。根據他們的能力、興趣,安排他們做不同的工作,讓其為班級服務。因為我深知,無論什么樣的人內心都渴望被別人認可,這些學生同樣如此。只是長時間被定格為差生,他們也就“看破紅塵”、放縱自己。而我的做法讓他們初步找到了自信,我趁熱打鐵對他們的成績及時給予充分肯定,從而讓他們感受到了自己存在的價值。他們丟失的進取心開始復蘇,做事不再無所顧忌,令人倍感欣慰的是他們開始思考人生。
我覺得培養人才不僅僅指培養出多少重本生,對于我們這樣比較偏僻、落后的小縣城,選擇職業學校的都是被人認為上大學無望的學生,如我們把教育的目標定位在培養高才生的方向上那很不客觀。既然如此,我們就應該改變自己的觀念,把重點放在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上。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我已和學生建立了親密的師生關系,學生各方面的潛質也表現出來。但因為他們長久不被重視很缺乏勇氣,雖然我經常贊許他們、鼓勵他們、學校也很認可他們,但一遇挫折打擊,他們便信心盡失。于是我開始思考,在充滿競爭的時代,培養我的學生有堅定的信念無疑是最重要的。只有這樣,他們在未來的生活中才能既可享受麗日陽光,更能面對狂風暴雨,于是我們在學習之余,群策群力,開展各種有益的活動,如演講、課本劇、詩歌朗誦,不僅在班級開展,還進行班級聯誼,把精品選拔出來,給全校師生表演,同時把家長請來觀看。活動時盡量場面隆重,真正鍛煉學生的勇氣、膽量,讓他們重新了解自己、認識自己,從而重塑自己的形象,完全從過去的膽怯中走出來。經過不斷的嘗試、失敗,再嘗試,又失敗,最后終于錘煉成功,到高三學年的時候,這些學生基本沒有了曾經的無知、無智、懦弱,雖然沒有考上名牌大學的學生,但他們擁有了在社會上安身立命的能力。
我就這樣默默地奉獻著,送走了一批批學生,雖沒有豐厚的物質回報,但當看到學生從最初的無規矩、無信仰、無追求,到走出校園時那堅定的目光、那穩健的步伐,我感覺到了我生命的價值,我用一顆赤誠的心換取了孩子們的信心,我驕傲,我自豪。
(寧安市職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