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交往是兒童的一種社會需要,是兒童實現社會性發展的必經途徑。幼兒只有在與同伴、成人的友好交往中,才能學會在平等的基礎上協調各種關系,發揮個體活動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從而更好地認識和評價自己,為進入社會并適應社會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然而,今天的獨生子女恰恰缺乏與人交往、合作的機會,在家能說會道,到了外面卻膽小、自卑、孤僻,交往能力明顯較弱。而幼兒階段交往能力的教育比傳播知識、訓練技能的教育更重要。
關鍵詞:幼兒;交往能力;培養
幼兒階段最根本的任務,就是培養幼兒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活潑開朗的性格和良好的社會品德,增強社會性,提高幼兒社會適應和交往能力。本人從事幼教多年,擬從培養幼兒交往技巧、家庭環境創設方面,談些粗淺看法。
一、一日活動中交給幼兒交往的技巧與方法
1. 開展分享活動,教給交往方法
在家庭中,孩子一般只與家人交往,進入幼兒園后,幼兒的活動范圍就從家庭擴大到學校,交往范圍明顯擴大,他們要學會與同伴交往,分享合作。為了讓幼兒感受在集體生活中與同伴交往的樂趣,教師可以定期讓幼兒帶上心愛的玩具或自己喜歡吃的食物到幼兒園來與同伴一起分享。如許多家長愿意帶著孩子的生日蛋糕到幼兒園,讓老師主持過生日,讓班級所有孩子為他送上祝福語,分享在大家庭里過生日的快樂與驚喜。在活動中教師通過仔細觀察幼兒的表現,鼓勵其與同伴進行交往。活動后,讓幼兒講述自己的交往過程,和誰一起玩的,是怎么玩的,把東西給誰吃了,心情怎么樣等,讓幼兒交流各自的交往方法,體驗與好朋友交往的樂趣。
2. 借助節日活動,增進交往機會
愉快的交往經驗可以提高幼兒的自信心,而自信心的增強又會引發更強的交往主動性,兩者相互促進形成良性循環。節日活動為幼兒創設了愉快的交往機會,是提高交往能力最有益的活動之一。一年中我們幼兒園開展的主要節日活動有:元宵節、三八節、兒童節、國慶節、圣誕節等。如在“六一”節,把傳統的表演節目改為開展趣味游戲,讓全園所有的小朋友一起參加到游戲中來,他們唱主角,教師只是主持人,是配角。這一天不同年齡班的幼兒在一起活動,無拘無束使他們感到特別有趣,無形中孩子們既擴大了自己的交往范圍,同時又享受到節日的快樂,體驗到交往的樂趣及同伴之間的友好相處、互相幫助的快樂,從而發展交往能力。
3. 開展角色游戲,提高交往能力
角色游戲是幼兒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模仿成人勞動,是交往的一種創造性活動,它是幼兒自己教育自己,自己培養自己,承擔社會角色和遵守社會角色規范的一種自我教育活動。在我園組織開展的角色游戲中,幼兒通過角色游戲表現出一種積極參與社會交往的主動性、角色意識和對角色規范的認同感。女小朋友體現的比較細膩,她們生動表現出了“售貨員”的堅守崗位、熱情待客;男小朋友比較爭強好勝,很有正義感,喜歡扮演警察指揮交通、抓小偷,扮演工程師設計汽車……通過角色模仿,強化了他們的交往意識和角色規范,并且不自覺地遷移到幼兒的現實生活中。在游戲過程中,我們有意識地鼓勵幼兒多交往,讓他們自己找伙伴,相互合作,引導他們友好相處,讓他們在游戲中感受到交往的重要性。
二、為幼兒交往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沒有家庭教育的學校教育和沒有學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養人這一極其細致而復雜的任務。”社會行為的學習,交往能力的培養是一個長時間的連續過程,家長和教師只有一致要求,共同培養,才能取得較好的效果。
1. 為孩子交往做出榜樣
教師和家長是幼兒社會學習的重要影響源。模仿是幼兒社會學習的重要方式,教師和家長的言行舉止直接、間接地影響幼兒,構成他們學習的榜樣。因此,成人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如孩子的同伴來家里玩,家長要熱情接待,還要留給孩子們單獨在一起的時間,等小客人走時,要客氣送別,歡迎下次再來。這樣做實際上是給孩子做出表率,使孩子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形成良好的行為規范。
2. 為孩子交往創造機會
家長要為幼兒多提供交往的機會。如家中來客人,要有禮貌地打招呼和交談,如果有小伙伴同往,要鼓勵孩子拿出玩具和小伙伴一起玩。這樣,不僅培養了幼兒的交往能力,也使幼兒在交往中學習禮貌待人,學會了社會交往的技能和許多本領。家長還可以為幼兒創設這樣的氣氛,帶孩子或邀請鄰居家的孩子在自家玩,到戶外參與幼兒的游戲,玩中給孩子提出要求,使孩子在游戲活動中體驗一起玩的樂趣。要告訴孩子善待別人,和伙伴友好相處,要學會謙讓。時間長了,孩子就能和同伴建立起一種和諧、親密的關系。除了與同齡人交往外,家長還應注意與孩子的溝通。可以共同玩角色游戲,家長扮演客人或主人,在敲門中使孩子懂得了怎樣接待人,一個細微的舉止,一句“請進、請坐、你是誰……”,既發展了口語表達能力,又使孩子學會了合作,增加了社會交往的經驗。
3. 鼓勵孩子學習大膽交往
家長應經常帶幼兒外出散步游玩,陶冶情操,感受大自然的美,并引導幼兒觀察周圍人的生活,鼓勵幼兒與他們簡單交往。如看到有困難的人或老人、盲人,可以啟發幼兒去幫助他們,做一個樂于助人富有同情心的人。如到超市或商場購物,鼓勵幼兒去向售貨員說明想買的東西,選好后,讓孩子在家長的指導下去交款,購回所買的東西后,會說:“謝謝,再見。”這樣,既培養了幼兒的獨立性,也增進了與人交往的能力。
《幼兒園指導綱要》指出:“幼兒的社會性培養需要家、園、社會保持一致、密切配合。”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需要家長與幼教工作者做有心人,共同為幼兒創設各種交往的機會,耐心指導,重視家園同步教育,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溧陽市天目湖中心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