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會化是人從剛出生到成長為生物人,有理性感知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孩子通過與身邊的人打交道,學會人際交往的規則,學會怎樣看自己,怎樣看別人,怎樣對待自己和別人,掌握在社會上生存的本領和手段。那么,做好幼兒社會交往的引導工作是我們幼教工作者面臨的一個棘手的問題。當然在與家長的溝通中我們也發現家長也很困惑不知從什么地方下手才好。故此我園今年把如何培養幼兒的社會化交往作為了我們要研究和解決的課題。社會交往是幼兒社會性發展的一部分,也是其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
關鍵詞:社會化;幼兒社會化;能力;分享
社會化是人從剛出生到成長為生物人,有理性感知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孩子通過與身邊的人打交道,學會人際交往的規則,學會怎樣看自己,怎樣看別人,怎樣對待自己和別人,掌握在社會上生存的本領和手段。做好幼兒社會交往的引導工作是我們幼教工作者面臨的一個棘手的問題,同時也是家長感到困惑的問題。故此我園今年把如何培養幼兒的社會化交往作為了我們要研究和解決的課題。社會交往是幼兒社會性發展的一部分,也是其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
一、為幼兒創造社會交往能力的環境
幼兒期是社會交往開始形成和發展的時期。幼兒社會交往的引導關系到幼兒成長后能否與社會、團體、他人之間建立良好、協調的關系,成長為合格的社會公民,以良好的個性積極地影響社會。幼兒心理發展是由幼兒所處的社會環境和教育環境所決定的。由于現在的幼兒多數是獨生子女,他們在家庭中的地位十分優越,受寵愛、嬌生慣養,從而出現任性自私、不關心他人、事事占先等現象。另一方面,由于家庭結構越趨縮小,同時居住環境也趨向封閉型等客觀因素的限制,使得幼兒社會交往的發展受到一定的阻礙。在這個時期我們應為幼兒創造良好的社會交往環境,幫助他們克服任性、以自我為中心等,不利于社會交往的特點,培養他們社會交往的技能。
盡管幼兒交往能力的提高需要成人的指導,但是幼兒與同伴,特別是同齡人的交往,對于幼兒掌握社會交往的本領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因此,教師應積極創造溫馨和諧的社會活動環境,并充分提供幼兒與同伴自由交往的機會,使幼兒在交往中,學會“幫助”“同情”“分享”等優良品德,從而使自己積極的社會行為得到保持、延續和發展,也可以不斷消除或改進某些不良的社會行為。
二、通過不同途徑促進幼兒交往能力
首先,加強對幼兒的移情訓練。讓幼兒學會與人和諧相處,理解別人的情緒情感,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移情。移情對于培養孩子的社會交往及與群體和諧相處的能力有一定特殊意義。孩子的情感認識是直觀的,他們與人交往順利與否,從對方的情緒上馬上可以體會得到。移情要求幼兒去觀察對方的情緒情感,繼而產生共鳴,從而激發和促進幼兒良好的社會性行為的發展,并能抑制攻擊性行為。因此,教師要為幼兒創設特定的移情訓練環境,多動腦筋、多想辦法,使與人和諧相處成為孩子一種內在的自覺需要,從而從被動地接受成人要求到主動地去感受別人的情緒,并由情感的轉化而帶來積極的行動變化。例如,我們要求玩具大家一起玩,但爭搶玩具的矛盾和行為仍在幼兒中接連不斷地發生。而經過移情訓練的幼兒,這方面就有明顯好轉,他們會主動地說:“搶了別人的積木,他會不高興的。”
其次,加強對幼兒的游戲引導。角色游戲是幼兒園常設的一種游戲活動,角色扮演的價值重在促進兒童“社會化”,使幼兒逐漸掌握社會行為規范的道德準則,學習正確處理人際關系,為他們更好地適應社會生活提供有利的學習環境。
幼兒時期,由于其思維的自我中心特征,他們往往在考慮問題時只能從自己的角度出發,缺乏轉換“社會視覺”的能力(設身處地站在他人的立場,用他人的眼光看待問題),而角色游戲是以扮演某種社會角色為基本特征的,扮演角色就必須從思想上盡量擺脫自我,而以所扮演的角色自居,想角色所想,急角色所急,體驗角色的情感需要。例如,我們在活動室里設立娃娃家、小醫院、表演區、小超市等,讓幼兒有機會扮演不同社會角色,在不同角色的交往方式中體會“孩子”與“爸爸、媽媽”的交往、“醫生”與“病人”的交往、“營業員”與“顧客”的交往等,逐漸擺脫“自我中心”意識。另外,幼兒在游戲中活動,通過扮演的各種角色,逐步認識理解角色的義務、職責,不斷學習社會經驗和行為準則,從而使同情心、責任感得到發展,并逐步養成互相幫助的優良品質。醫生給“娃娃家”里的孩子看病、開藥。收銀員為大家服務,爸爸、媽媽為孩子做早餐等。這些都可以把孩子們帶入不同的情景角色中去,使他們真正的體會到各個角色應盡的義務,并使他們能不斷學習社會經驗、學會處理人際關系。
三、鍛煉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
幼兒也是在矛盾、挫折、挑戰中成長的。幼兒與同伴交往總是接觸一些事物,遇到一些問題倘若孩子缺乏一定的知識經驗,不會解決問題,就會給進一步交往帶來困難,這就要求老師平時注意豐富孩子的生活經驗,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如給孩子講故事,根據故事內容提問,讓幼兒回答。又如讓孩子自己去解決問題,孩子具有一定的解決問題的能力,就能在交往過程中得心應手。
教師還可以利用幼兒之間發生沖突和爭執的機會,啟發幼兒提出許多不同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并鼓勵他們去應用和實踐。例如,當寶寶不讓別人玩自己的小汽車時,教師可以引導他:咱們先玩一會兒別的玩具;或是好好說清楚自己的想法;或是提出一些交換別的玩具的條件;也可以雙方共同制定規則,然后公正地執行……。教師應時常引導幼兒對可能發生的沖突進行討論,提出不同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并鼓勵他們自想辦法,自己去解決沖突。
總之,幼兒期已經越來越引起老師和家長的重視。希望集中老師、家長的共同力量將這一幼兒時期的“社會交往問題”,展開深入的、切實可行的、有效的教育與研究,最終讓我們的孩子在“愛”中健康快樂地成長。
參考文獻:
[1]王秀玲.幼兒2~6歲社會性發展整合課程研究與實踐[M].寧波:寧波出版社,2003.
[2]鄭佳珍,朱炳昌.幼兒社會化教育指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常州愛兒坊幼兒學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