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教人教版七年級(下)第三單元中的“音樂巨人貝多芬”后,引起了我的沉思。對此,我有以下的感受。
一、語文課堂應賞識學生,著力于能力培養
欣賞音樂對于初一學生來說是一大難題,特別是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這給活動的順利進行帶來了巨大的挑戰。但我想利用巨大的反差效應(遭受如此大的打擊與挫折,卻能創作如此震撼人心的驚世名作),強化教學效果。之所以選擇《命運交響曲》,是因為從古至今,貝多芬這個名字就始終與古典音樂等量齊觀,他的才能和他的堅毅精神以一種獨一無二的音樂方式結合在了一起。特別是這首人人皆知的貝五,即貝多芬第五交響樂,又名《命運》。有時音樂給人心靈上的震撼是無法用語言來形容的,雖然在課堂上學生對《命運》的理解還是那樣膚淺,可他們卻有了挑戰自我,感動心靈的機會,敢于發表見解的勇氣,這不也是一種能力的培養嗎?
二、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去體驗文章深厚的情感
課程內容不應該是單一的、理論化、體系化的書本知識,而應該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使他們真實地融入課本。如果沒法真實,也可以類比式的仿真體驗,使文本進入學生的“生活世界”。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從而有利于引起學生與作者或文中主人公情感的共鳴。否則,學生就只能徘徊在文本之外,無法獲得真實的情感體驗。因此,學生在體味貝多芬的偉大時,可引導他們聯系自己受到挫折時的表現,經對比之后,學生就不難真實地體會到貝多芬面臨毀滅性打擊時的那份堅定與執著,由此會對這位既平凡又偉大的人從心底產生欽佩之情,同時獲得有益的思想啟示:平凡鑄就偉大。
三、還學生獨立思考的權利
在素質教育的推行中,課堂由“滿堂灌”發展為“啟發式”,這是一種進步,但卻不容樂觀。在短短45分鐘的課堂上,為了完成基礎知識的教學,老師仍固執地按“教學重點”加以引導、點撥,以完成預設的任務。在課堂上留給學生感悟的時間太少,引導學生思考也是流于形式,沒有落到實處。“啟發式”課堂中,學生只不過是教師思想的俘虜而已,他們崇拜師長,迷信權威,不善發問,更不敢懷疑,如果說有“思考”的話,那不過是揣測老師的“標準答案”而回答老師的提問,根本沒有自己的創見。這樣學生表面上“思維活躍”,實質上完全喪失了獨立思考的自由,因此,在課堂中應注重學生對文本的整體感悟,尊重學生思考的權利,給學生提供一個發表獨立見解的機會,特別要鼓勵學生敢于向書本、向老師、向名家、向一切“權威”說不!
語文教學還有待于摸索,在教學中教學方式可以多種多樣,但著力于學生能力培養的教學目標是不容置疑的。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十師183團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