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英語教學過程中,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學生不能準確、地道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會說出許多中式英語(Chinglish)。中式英語是中國英語學習者受到母語的負遷移影響,在語言交際中出現(xiàn)的不符合規(guī)范英語或英語文化的“特殊”英語。本文分析了中式英語產生的原因及在漢英翻譯中的表現(xiàn)和解決的策略。
關鍵詞:中式英語;漢英翻譯
中式英語形成于18世紀的洋涇浜語(Pidgin),是當時的廣州中國人同英國商人進行貿易時使用的工作語言。詞匯以英語為主,夾雜著廣東話、葡萄牙語、馬來語及印地語的字眼,語法結構主要為廣東話。體現(xiàn)的是中國人習得英語的最初級、最表面的階段。從它的歷史成因上我們可以把中式英語簡單理解為漢語語法與英語詞匯的結合。它指在漢語思維和漢語模式的影響下完全根據(jù)漢語字面意思來表達的英語形式,是英漢翻譯中的一種不規(guī)范的表現(xiàn),帶有明顯的漢語痕跡。因此,我們在英漢翻譯中要克服中式英語的出現(xiàn),無論在口語或書面語中都要正確地表達出原文的含義和語言特點。
一、中式英語產生的原因
1. 母語的負遷移
遷移指在學習新知識時,學習者以前所掌握的知識、經(jīng)驗對新知識學習的影響。學習者在學習第二語言時,會受到母語的遷移作用。遷移又可以分為正遷移和負遷移。正遷移指母語與目的語相似,能夠促進目的語的學習。例如,“我去上學”。“I go to school.”母語與目的語的結構相似,學習者能夠較好地掌握這一句型。相反,如果目的語和母語存在差異,學習者在目的語的學習中就會盲目套用母語的表達習慣或模式,因此出現(xiàn)錯誤,這就是負遷移。比如,英語中有存在句型,“there be”句型。但學習者在實踐翻譯中,經(jīng)常會忘記這個句型,會用實意動詞來取代。英漢屬于不同的語系,因此存在著更多的差異,中國學習者在學習英語時的負遷移就會大于正遷移。尤其是在英語學習初級階段,由于掌握的知識還不夠熟練,更容易受到母語的負遷移影響,出現(xiàn)中式英語就成為必然的一個過程。掌握了遷移理論,學習者就應該在學習目的語的過程中,盡量減少母語的負遷移影響,避免中式英語的產生。
2. 思維方式的差異
中國人強調人與自然渾然一體。英美人則更注重理性,注重思維活動的嚴格性、明晰性和確定性。表現(xiàn)在語言上則是漢語重意合,無詞形變化,語法形式的表達主要靠詞匯手段;英語重形合,詞形變化明顯,語法形式多樣,組詞造句多用連詞、關系詞及不定式等。中文句子的結構式前輕后重,英文句子的結構是前重后輕。因此翻譯時要注意調整句子結構,才符合英文的表達習慣。
二、中式英語在漢英翻譯中的實例
1. 詞的選擇
在漢英翻譯中,同一個詞往往由于上下文意義的不同,而選取不同的單詞。例如“水平”一詞,與英語level相近,“理論水平”可譯為theoretical level。但在不同的上下文中,含義不同,應采用不同的譯法。如“她的英語水平比我的高”,按字面意思譯成The level of his English is higher than that of mine. 就不符合英語習慣了。應譯為 He knows more English than I.
2. 詞語搭配
這是英語學習者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的錯誤。由于漢語的固定詞匯搭配的影響,學習者就會直接用漢語的詞匯搭配套用英語。如“開燈”被錯譯為“open the light ”“吃藥”“eat medicine”“做家務”“make housework”“吃午飯”“eat lunch”等。應譯為“turn on the light”“take medicine”“do housework”和“have lunch”。
3. 詞類的轉換
詞類轉換是漢英翻譯中的重要手段之一,運用得當可使譯文通順流暢,符合英語習慣。否則譯文可能變得生硬、累贅。“他的講演給聽眾的印象很深。”學生經(jīng)常會譯為His speech gave a deep impression to the audience.這種表達更像是中式英語。其實這句話中的“印象”應轉換為英語中的動詞更地道,原來修飾名詞的形容詞就應隨之轉換為英語中的副詞。His speech impressed the audience deeply.
4. 語態(tài)的差異
英語和漢語都有語態(tài),但在漢語中被動語態(tài)的使用頻率很少,并且大多表達了對主語不希望出現(xiàn)的狀況,因此一般情況下在漢語中是不使用被動語態(tài)的。由于表達習慣的不同,英語中的被動語態(tài)都是需要用被動句表達出來的。由于這種差異的存在經(jīng)常導致學生翻譯錯誤,出現(xiàn)中式英語。如“這個禮物是媽媽送給他的”被譯為“This gift is his mother gives to him”,應譯為“This gift is given by his mother”.
5. 語序的差異
英語句子的重心靠前,漢語句子的重心靠后。前者通常是結果在前,原因在后;后者通常是原因在前,結果在后。因此在翻譯時,就需要對原文的句子結構和表達方式進行調整,逆過來譯。英語是先果后因,漢語是先因后果。例如,“下雨了,他們取消了郊游”應譯為They cancelled the outing because of the rain.英語說明和敘述事物時,往往是從小到大,從一般到特殊,從整體到個體。而漢語是按時間順序和邏輯發(fā)展關系,從大到小,從先到后,從遠到近等形成的句子結構。如“明天下午7點”譯為7 o’clock tomorrow afternoon.
三、應對中式英語的策略
1. 模仿
語言學習的最初方法就是模仿。不斷重復、背誦和模仿正確的句子。要想避免中式英語的出現(xiàn),就要多聽、多背、多練習,反復的模仿,通過模仿可以掌握正確地道的英語,更加靈活地應用到現(xiàn)實生活中。
2. 語法知識
語法是英語學習的基礎,沒有這個堅實的基礎,說出來的句子,譯出來的文章肯定是中式英語。在學習語法知識的時候,要特別留心中英文語法之間的差別。如詞匯的差異、表達的差異、句子語態(tài)和語序的差異等方面。通過比較,更深刻地理解英漢翻譯時的具體方法,已達到翻譯出準確的句子的目的。
3. 英語的思維方式
中國的學生經(jīng)過十余年的英語學習,掌握了不少詞匯,基本的語法知識也很全面,但是為什么總是翻譯出中式英語呢?不能夠進行基本的語言交際呢?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原因就是沒有形成英語的思維方式,學習者在進行交際或者是書面翻譯時,往往用漢語的句子做底稿,接著按照漢語的句子按部就班的逐詞翻譯,說出的英語自然就不是那么地道流利了,明顯帶有漢語生拉硬扯的印跡。因此在英語的學習過程中,要逐漸形成英語的思維模式,用這種思維模式來思考問題。這個要求是很高的,也是英語學習者都為之奮斗的目標。要想形成英語的思維模式,不僅要掌握基礎的詞匯、語法知識,更要理解西方人的思維方式和習慣及文化差異,根據(jù)具體的情況及上下文來確定正確的翻譯方法,用英語思維來理解和表達,以翻譯出地道的英語,避免中式英語的出現(xiàn)。
中式英語是英語學習者由于知識掌握得不夠熟練,且受到母語負遷移的影響,以及文化和思維方式的差異等方面的共同作用而出現(xiàn)的一種語言現(xiàn)象。通過分析中式英語產生的原因和漢英翻譯中的具體實例,學習者可以采用多種方法避免中式英語的出現(xiàn),使得翻譯更準確得體。
參考文獻:
[1]呂瑞昌,喻云根,等.漢英翻譯教程[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4.
[2]馮慶華.實用翻譯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6.
[3]李文中.中國英語與中國式英語[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3(4).
[4]連淑能.論中西思維方式[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2(2).
(三門峽職業(yè)技術學院英語教育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