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分析了語文教學中審美教育的誤區,在語文教學中進行審美教育,要提高學生的審美感知能力,培養學生發現美的能力;提高學生辨別美丑的能力,培養學生鑒賞美的能力;要誘發學生的審美情感,培養學生表達美、創造美的能力。
關鍵詞:語文教學;審美教育;學生
生活中有美,教學中也有美,特別是語文學科。因此,在進行語言文字訓練的同時,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審美素質,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任務。利用審美教育充分挖掘語文教材中的審美因素,把理性內容與感性體會,抽象概念與鮮活的形象有機結合起來,有效地做到了知識傳授與美感體驗相統一。既提高了學生的語文技能,又培養了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美育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不應把他們當做外在的附加任務。應該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把這些內容貫穿于日常教學之中。因此,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
在語文教學中注重實施審美教育,培養學生的審美情感,有的教師已走在前列,但絕大部分教師仍駐足觀望,覺得無成功經驗可循,摸索會耗時費力,甚至會影響學生基礎知識的掌握,進而會影響升學率的提高。教師由此走進了一個可怕的誤區,犯了輕人文性重工具性的錯誤,其實語文素質的真正形成,不是能默寫多少名言警句,更不是考試時答案整齊劃一,中規中矩。我認為,課改下的語文教學應達到這樣的效果:在夯實基礎的前提下,充實學生的審美知識,注重感情融入文本的培養,能通過解讀意象,進入情境,讓自己的理解具有較強的主觀審美色彩。因此,我們的審美情感的培養應盡早從誤區中走出,找到正確有效的訓練途徑。在語文教學中進行審美教育應做到以下幾點。
一、提高學生的審美感知能力,培養學生發現美的能力
文學作品具有形象性,在課堂上,通過教師朗讀或翻放錄音讓學生來聽,讓學生感知作品的語言美,作品的內涵美和思想美。文學是用形象化手段反映社會生活的語言藝術,人們總是憑借作者所描述的藝術形象,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把作品中的藝術形象顯現在自己的腦海中,獲得直覺的形象感知。人們認識事物是從對事物的感知開始的,美也是通過人的視聽感官進入人的心靈的。因此教師應該用自己的美麗心靈去體驗課文中的美,引導學生發現美的存在和美的風姿。
中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文質兼美的佳作,通過閱讀,可以仿佛看到不斷變化的大千世界,許多絢麗多彩的生動畫面,激發想象,豐富人的情感,產生情感遷移。如白居易的《琵琶行》,詩人先描繪了一幅“秋江月夜送客”的圖畫。楓葉紅醉,荻花飄飄,秋風瑟瑟,悲涼的氣氛襯托出“沉郁之美”。接著以較大篇幅描繪琵琶女高超精湛,出神入化的演奏技藝,“如聽仙樂耳暫明”的叫人欲喜欲悲,欲思欲泣的音樂效果,以詩句的形式盡情揮灑著“音樂美”。明暗相生的兩條線索忽分忽合,濃墨重彩地交織在“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這一點上,表現了“人性美”。是誰造成了詩人與歌女的悲劇?引起學生思考。
學生的審美情感具有較鮮明的年齡特征,他們的審美情感的主觀色彩濃厚,而較難自覺地對審美對象深沉內斂的美產生審美情感,因此,教師應引導學生去努力發掘那些誠摯深厚的美。無論是憂國憂民,還是寄情山水,都是作者發自肺腑,訴諸真情的,都是美的。要注意引導學生,從文學作品中所提供的情境來感知形象,從形象中感知美。
二、提高學生辨別美丑的能力,培養學生鑒賞美的能力
學生鑒賞美的能力是在感受的基礎上,對美的辨別、理解和評價能力。辨別是審美的關鍵,如果美丑不分,就會走向美育的反面。辨別是困難的,因為世界上的事物具有復雜性,美丑也常常混雜難分。它需要以一定的文化知識、一定的審美能力和想象能力、豐富的審美情感為底蘊。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我們正應該培養學生鑒賞美的能力,防止學生的審美活動浮于表面。高原上昂然挺立的白楊樹究竟美在哪里?同是岳陽樓,同為洞庭水,為何陰晴兩景會使“遷客騷人”產生憂、喜兩種覽物之情?……應引導學生深入探究,發掘其深層意味和文章主旨,對課文中的人物、事件進行準確的分析和評價,從而把握審美對象美的真諦和本質。如周敦頤的《愛蓮說》采用擬人化物法,托物寓意,行文平淡自然,富有情味,委婉含蓄,不露鋒芒,表現了作者高尚的人品和情操。文中寫道:“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可引導同學從此聯想到社會上具有像蓮花這種“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貴品質的人,進而感悟到作者高潔的情操,加深美感,全面體會文中的語言美、形象美、哲理美。
三、要誘發學生的審美情感,培養學生表達美、創造美的能力
創造美是美育的目的所在,也是審美教育的最高境界。語文教材是美育的載體,每一篇課文都體現著各自不同的美的內容。有的歌頌善良,有的歌頌偉大,有的鞭笞丑惡,有的鞭撻黑暗……這些豐富多彩的內容寄托了作者的情感,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把這種感情化為學生的強烈情緒活動,從而使他們獲得美的享受,激發他們進一步創造美的熱情。如我在講《故都的秋》這篇課文時,我讓學生仿照本文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來寫一篇關于秋的作文,因為當時正是秋天,我讓學生先別急于寫,要親自到大自然中去觀察,去感受,最后很多學生有感而發,借景抒情,作文寫得非常精彩。我也達到了挖掘學生的審美情感,培養學生表達美、創造美的目的。
呂叔湘先生說:“語言教學一半是科學,一半是藝術。”既然一半是藝術,那么語文教學就離不開一個美字。教師利用美的教學藝術去傳授美的信息的語文教學才是一種生動形象的充滿情感、充滿智慧、充滿活力、充滿變化的審美藝術教育。審美素質是人的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新課改的要求。我們應以語文教學為窗口和契機,提高學生的審美素質,通過多種途徑讓學生去感知美、感受美、抒發美、欣賞美、展現美,從而達到不斷創造美,將美育融入語文課堂教學,愿語文課堂教學洋溢著美。
(肇源縣職業技術教育中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