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不僅要知道教什么,而且更應懂得怎樣教,怎樣才能教得好。這就要求教師要勇于實踐、勤于實踐、嚴于實踐,在實踐中不斷反思、改進自己的教育教學,從而積累豐富的實踐性知識,并以自身的實踐性知識優化整合內容知識,確保新課程的順利實施,教師自身在新課程實施中實現更大的發展。在此談談新課改下對高中化學教學的幾點體會。
一、教師要不斷充實專業知識,更新教育觀念
面對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認識到課改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認真領會課改精神,同時認真學好新課標,深刻理解新課標與舊大綱的變化與區別,搞懂三維教學目標的層次性、關聯性和實施要求。新課程要求教師具有復合型的知識結構,化學新課程改革在內容的選擇上非常注重科學、技術與社會的聯系,將各種材料的合成、海水的綜合利用、能源利用、工農業生產領域內與化學相關的一些技術都引入了化學課程中。另外高中化學的實驗部分將質譜儀、核磁共振儀、紅外光譜儀、元素分析儀等先進儀器及分析測試手段也引入了化學課程中。因此,教師要適應現代教育的發展要求,要確保新課程實施的成功,必須具備厚實精深的學科專業知識和更新知識的能力。
二、教師要努力鉆研新教材,把握新教材的“度”
新課標的教材有各種版本,這些教材的多元功能給師生耳目一新的感覺,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化學教材不僅是老師的教本更是學生的學本。因此,教師應該鉆研新教材,吃透新教材,把握新教材。教材是靜態的,教師只有心裝課標,精心處理教材,發揮主觀能動性超越教材,科學地、創造性地利用和開發課程資源,引導學生走進課本,促成教材、教師、學生三者的互動,教材才會變“活”,成為動態的范本,當教材成為吸引和激發學生求知獲能的傳感器時,教師的教學職能才算真正體現。
如化學1的教學內容涉及較多的化學核心概念、化學基本原理、物質性質及其運用,可持續發展觀念、化學研究方法等,由于有些內容在后續相關模塊中還將出現,教師在教學活動設計中要注意把握尺度和方法,正確處理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一是與初中課程中化學部分內容以及選修課程之間的關系;二是正確把握基礎與探究活動關系;三是課時要求和教學內容的關系。
三、注重教法研究,加強實驗教學,提高科學探究能力
為達到“教是為了不教,學是為了會學”的理想境界,首先要重視教法研究,根據新課程的理念,探討新的中學化學教學法,改傳統的“講授——小結——練習”為創境置疑——探究釋疑——師生評價——鞏固、拓展。要改變單一的教學方式,把課堂和課外、書本和媒體、師生和生生有機結合起來,采用參觀、訪問、講座、實習和查教育網站等靈活多樣的方式,使自己的教學方法符合學生的認知心理。
新教材和以往教材最明顯的區別就是教材內容的呈現方式不同。新教材突出以促進學生的學習為中心,為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提供支撐;重視化學實驗的教育功能,在設計上淡化了演示實驗與分組實驗的區別,增添了“思考與交流”“科學探究”“實踐活動”“科學視野”等內容。要搞好化學教學,必須重視和加強實驗教學,改進實驗教學的方法。
四、加強學法指導,改變學習方式
加強學法指導是當今教學的一個亮點,要鼓勵學生進行自主式、探究式及合作式學習,啟迪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創新精神。但在努力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新課程教學中,往往碰到課時不足和雙基不實兩個問題的困擾,根據個人的實踐,我認為目前課堂教學中進行以合作、探究為主要特征的學生自主活動時要注意:(1)研究要在教學重點內容上展開。不是所有需要學習的問題都需要學生通過研究來掌握,在非核心的內容上讓學生用有意義的接受學習有利于騰出更多課堂時間在重點問題上讓學生展開研究。(2)課堂上的學生活動應當關注全體學生。不管什么形式的課堂,都不能成為少數學生的表演,而要全體學生參與,一方面靠教師在恰當的時機用恰當的手段設計出恰當的問題,組織起能引發共鳴的問題情境;另一方面,也要靠教師用各種課堂技巧,關注各個層次的學生。(3)課堂上學生的研究學習應當有結果。探究、討論最終都要在雙基上體現和落實,只有課堂氣氛熱鬧,學生沒有掌握一些最基本知識和技能的課,不能稱為好課堂。
總之,在實施化學新課程的過程中,教師要在新課標的指導下,不斷轉變觀念,努力學習化學學科的前沿知識,把學科知識和能源利用、工農業生產等領域聯系起來,在教育教學的反思中積累實踐性知識,研究有效實施探究式教學的方法,以保證化學新課程的有效實施。
(北京語言大學附屬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