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學活動是學生在教師有目的、有計劃的指導下積極主動的探索過程,這是人類一種特殊形式的認識活動,這樣復雜而艱巨的人類智力勞動更需要情感作為支撐。音樂是情感的藝術,尤其在音樂教學活動中起著主導作用的教師積極的情感投入,既是一種客觀要求,又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必不可少的前提條件。那么,音樂教師在課堂上該怎樣運用自己的情感呢?下面就這個問題談幾點粗淺的看法。
一、備課的情感投入
教材中入選的樂曲,大多具有鮮明的風格和時代特點,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和熏陶作用,對于學生的思想、感情、道德、情操的感染教育,是其他學科所無法比擬的。因為任何一段民歌的主題往往就是一個民族精神的積淀,一首創作歌曲往往能反映一個時代的精神風貌。無論是歌曲,還是器樂曲,都滲透了作者的思想感情。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反復的聆聽音樂作品,細細品味和發現音樂中的美,先讓音樂感動自己,只有自己真正被感動了,才能把音樂的美傳遞給學生,讓學生感動。在熟悉作品內容的基礎上,充分體會作者的創作意圖,領會作者創作時的心境,只有這樣才能把作者獨特的思想感情挖掘出來,才算是真正理解了作品。教師在課堂上如果能“發諸真情,出于自然”地演繹出音樂的本來面目,我想這是對學生最具有感染力的手段了。
二、將情感投入課堂教學過程中
教師教學如何,主要體現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能否將情感貫穿到教學過程中,并引起學生的共鳴,是音樂課取得良好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它著重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教學過程中音樂語言的情感化。音樂作品,重在表現情感。無論什么體裁、題材的作品,都體現了作者獨特的審美情趣和愛憎情感。音樂創造者與音樂接受者之間,或者音樂的接受者與接受者之間要達到相互了解,靠的是音樂。而這種音樂,我們可以比喻為“語言”,這種“語言”,就是我們常說的“音樂語言”。構成音樂語言的要素有許多種,其中有四種最基本的要素,即節奏、旋律、和聲和音色。它們是作曲家們編織“音響網”最基本的素材,集中地表現作者特定的情感,呈現音樂作品的內容,并完成音樂語言的傳遞功能,實現人與人之間的藝術交際。在音樂課堂教學中,音樂語言的傳遞是通過教師的范唱、范奏的引導實現的,教師帶著備課時對音樂作品深刻理解所獲得的情感去范唱、范奏,會使學生對音樂作品的第一印象深刻化,從而加深對作品的理解。例如,我在《母親教我的歌》欣賞教學之中深情地演唱了這首歌之后,很多學生一下子就被音樂所感動,接下來我再介紹音樂的創作背景、音樂的作者、音樂的風格時學生就很容易接受和理解了。教師只有通過生動、形象、準確、富有情感的音樂語言把學生帶入作品中去,使他們進入角色,領會作者創作時的心境,去同主人公一起同呼吸、共命運,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其次是課堂語言的情感化。課堂語言與音樂語言是不一樣的概念。人類的語言是由語音和語義結合而構成詞匯——事物的符合號,而又由詞匯和語法邏輯構成一種符號系統,以此來傳遞思想。在音樂教學過程中,需要教師用語言去組織、指導教學,通過語言的表述把音樂知識技能傳授給學生。在此,教師的課堂語言的生動、形象、準確和感人是十分重要的,對課堂教學效果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再次,是教師肢體語言的情感化。除了音樂語言表達之外,還有其他寓于表演性的非語言的特殊形式——舞蹈、手勢、動作、表情等也可以直接或間接地表達出一定的情感內容。作為一種非語言溝通的方式,肢體語言是有著積極意義的,它是音樂教學中的一種特殊的語言,是指用身體動作配合音樂表達一定的意義,在不知不覺中把學生帶進音樂的殿堂,使學生真正感受到音樂的表現魅力。它能輔助有聲語言更準確、更有效地表情達意,它也能使學生形成一種動態的印象,從而引起注意,減少由于單調而帶來的疲倦。巴甫洛夫在高級神經活動學說中指出:人腦接受刺激而引起的興奮點如果經常轉移,主體在一定時間內就不感到疲乏,而靜止的形象則容易產生抑制。所以,移動步伐,變換形體和手勢等可使學生維持一定的興奮度,特別在低年級的課堂上,豐富的肢體語言是表達音樂情感的非常重要的手段。但是肢體語言的運用,一要防止矯揉造作,二要防止夸張過分,必須與有聲語言緊密配合,才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人與人之間的任何交流都有三種動勢:信息溝通、情感溝通和調節功能。教師在向學生傳授知識的同時,教師的一顰一笑、一舉一動,都傳遞著一定的情感。因此,教師情感在課堂中的良好運用和表達,它將使師生間形成良好的情感溝通,使教學取得理想的效果。
三、情感教學還應包括對學生的熱愛之情
教學過程是師生情感交流的過程,如果教師只是對教學內容和具體作品投入情感,而缺少對教學對象的熱愛之情,同樣是不會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的。音樂教師與學生接觸的機會很少,一周內僅有一課時的課堂交往時間。怎樣充分利用音樂教學活動這個客體達到情感交流呢?關鍵是一個“愛”字。在“愛生”的基礎上努力創造一個平等、互愛、輕松、愉快直至師生間相互需要得到滿足的和諧氣氛:(1)帶著微笑走向課堂,這樣會使學生有一種親切感。(2)課堂提問經常而隨便,這樣會消除師生之間的緊張心理。當學生唱錯音、詞或答不出問題時,要做到耐心指出或給予幫助鼓勵。(3)用熱情關注的目光注視學生。在課堂上發現學生咳嗽、嗓子啞了,下課時不要不聞不問,一定要及時尋問,給點藥或告誡學生要變聲了,別大聲說話,別再吃刺激的東西。(4)充分利用上課前的10分鐘和課后10分鐘的時間,了解、掌握學生在社會上、家庭中接觸的音樂作品,進行審美分析和評價,積極培養學生良好的音樂審美傾向。教師以平等的身份對學生體貼、關心的情感一定會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也培養了師生間的情感。
實踐證明,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情感投入一旦投射到學生的心靈上,就能使學生產生積極的情緒體驗,喚起相應的情感,能使學生的思維更活躍,想象力更豐富,記憶力更深刻,并能增強學生學習的責任感,也只有這樣才會取得預期的教學效果。
(永興縣第五中學)